首页投稿河南省

豫西民居之土屋瓦房初探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71人  爱笑的鱼521

     

豫西民居之土屋瓦房初探

        中国的民居,地域差异性很大。老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吊脚楼、广东的镬耳屋、皖南徽派的马头墙、福建客家的土楼、新疆的传统民居“阿依旺”以及天山游牧民在沙漠里的“地窝子”、内蒙古的“蒙古包”……中国之大,这些民居包罗万象、各式各样,每处民居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与当地的地形、气候及人们的世界观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无不密切相关,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再多加赘述。在众多的民居中,印象深刻的还是小时候的土屋瓦房,她们像一颗颗明珠,遗落在豫西大地上,落在每一个豫西人的心底。

                    豫西四合院 ——土屋瓦房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豫西地区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全年降水500—600毫米。这样的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差异,让水与土在豫西大地上完美结合,形成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住所——豫西土屋瓦房。

      豫西山区跨度大,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黄棕壤(三门峡的卢氏以及洛阳市嵩县嵩南地区有分布)、褐土(豫西低山区洛阳市各县区均有分布)、棕壤(豫西山地低山丘陵区洛阳地区和三门峡地区主要土壤)、潮土(山间谷地和滨湖低地地区洛阳各县区及三门峡个别县区有所分布)等,这些土壤粘性相对较好,用水和土和成泥后再掺上麦秸杆,放在用木头做好的模具里,打制成土坯,然后晾晒,待其晒干,再用泥把打好的土坯纵横交错垒砌起来,这样的墙叫“毛坯墙”,而后在毛坯墙外用泥模具再刷一层兑了麦秸杆的泥,墙体看上去光洁平整,才算完工。条件好的人家,会在土墙外面再垒上一层村前砖瓦窑上烧制的蓝砖,看上去漂亮又结实,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墙体与普通的泥墙相比更彰显了主人家光景的殷实。

      土屋瓦房,冬暖夏凉,保温防潮,穿着半旧的布鞋踩在干净的地面上,有种说不出的踏实和舒适,在有阳光的午后,呆在老屋看灰尘在一束光里“跳舞”,也充满惬意。

    土屋的窗户,往往开在朝南的墙体上,纵横交错形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里面糊上一层白纸,就算隔出了一家一户的隐蔽空间。大户人家的窗户的窗棂上,还会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这些花纹雕工精细,漆上朱红色油漆,高端大气,富贵堂皇自不在话下。

      豫西土屋瓦房是“四合院”模式,我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我国北方民居大部分以“四合院”结构为主,这是演绎当年满人曾在东北时的民居特点,也是我国人民讲究“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观念,所以,任何形式的四合院的房型都是笔直方正的外形构造,从这一点上看,个人认为,这还体现出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处世态度。上房坐北朝南,由父母和长辈居住,左右两侧为东厢房和西厢房,分别有兄弟姊妹住,或者成家后的孩子住。有的则用作厨房和堆放杂物、喂养家畜家禽用。这无不体现“长幼有序”的家风家训。

豫西民居之土屋瓦房初探

      在贫困的年代,起脊土屋的屋顶,是用蒿草做顶的,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开始用烧制的灰褐色蓝瓦加顶。值得一提的是,放瓦的方式是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层层相压,在两瓦交界处,再以泥封实。在两头的房檐下,往往要留出两个圆孔,用四个完整的瓦片垒成漂亮的花纹形状的空隙来通风排热排湿。

      大户人家,对土屋建筑的要求也极其讲究。他们往往在房檐最前端的一片瓦面上设计上优美的图案,这叫瓦当,瓦面上刻有云头纹、几何形纹、动物纹等,不得不感叹——每一片瓦当都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瓦当样式有圆形和半圆形,其作用是,用来蔽护檐头,挡住上瓦不下滑,并遮盖住两行间的缝隙,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

      由于降水量不算太大,土屋瓦房房顶,坡度适中,一般不超出45°,屋顶内部有三脚架支撑,多用常见树木主干建造,又叫“梁”,我了解到“梁”的原料,多有榆木、槐木、杨木等做为材料。房顶屋脊上的梁,一般都会标注出房屋建造的年份时间,能工巧匠们还会用墨画上鸟鱼兽等式样,美观大方又寓意深刻。

      一座三居室的土屋瓦房,大约需要个把月时间,方可成型。一座土屋也见证了全村人的情谊。

      如今,土屋瓦房已成回忆。如果可以,我希望如今的村庄依然如初,一座座土屋瓦房排列,房前屋后有花有草,有瓜果蔬菜,村里的麦垛、磨盘、辘轳井,孩子的哭闹和妇女们的欢笑,天明有鸡叫,夜深有狗吠,归来的乡人在瓦房前背靠一垛蜀黍杆儿笑语言欢——这大约是每个豫西人心底的情结吧!

豫西民居之土屋瓦房初探 豫西民居之土屋瓦房初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