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每天写1000字艺术之家

梵高的朋友圈:他真的很难与人相处吗?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62人  大乐杨杨杨

期待已久的电影《至爱梵高》终于在中国内地上映了,激动ing!!!

这部影片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诚意满分,画面更是满分,大家赶紧去电影院看啊喂~

电影里有一个梵高回头看的画面让我印象很深刻:

这个镜头里的梵高充满了孤独感,一般认为梵高很难与人相处,所以他度过了很孤独的一生,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八一八梵高的朋友圈:

梵高的家庭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南方小镇的津德尔特,虽然是乡下小镇,可是梵高家真的还挺有钱的,有相当深厚的艺术以及宗教渊源。其祖父和父亲都是牧师,他的叔叔伯伯们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品交易商,店铺遍布欧洲。

梵高27岁才开始画画,在这之前,他曾在欧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公司工作,靠着自身丰富的艺术知识,以及精通法语、德语以及英语等多门语言,其实在职场上混的相当不错。但是梵高的性格确实有点天真甚至有点任性,终于在1876年被解雇了。

🔺梵高一家子(第一行是父亲西奥多鲁斯·梵高,母亲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第二行左起是梵高,右边是提奥·梵高)

梵高敏感孤僻的性格与他的原生家庭不无关系,其父亲西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严格甚至有些独裁,内心叛逆的小梵高无法适应这种管教方式。

据他的家庭帮佣回忆,小梵高非常易怒,经常低着头,行为乖僻,喜欢四处闲逛,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是后来梵高喜欢自画像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梵高其实又是一个内心特别敏感、缺爱的小孩儿,他与母亲安娜•梵高-卡本特斯(Anna van Gogh-Carbentus)的关系并不好,因为在梵高出生之前,安娜还生了一个孩子,只是过早地夭折了。

梵高出生之后,继承了亡故孩子的名字,所以在小梵高心里认为自己只是个“替代品”,他甚至认为他的童年是“阴郁、冷漠、贫瘠”的,他曾写信给弟弟提奥·梵高,说母亲并不够爱他,提奥是唯一能带给他安慰的人。

🔺提奥·梵高(1857年5月1日-1891年1月25日)

可能这个家庭里面,唯一与梵高关系不错的人就是弟弟提奥·梵高了,梵高本人是个十足的剁手党,光买一次颜料就需要200法郎以上(这些钱够一个普通法国五口之家过上一个月)。

没有收入的的梵高,是名副其实的“啃弟族”,直到去世之前都是提奥在给他提供生活费。提奥的收入并不算少,平均月薪800法郎,但是毕竟是工薪族,钱也是他辛辛苦苦赚来的。在阿尔不到一年之内,提奥已经为梵高汇去了将近3000法郎,这可是提奥年薪的三分之一啊。

🔺《黄房子》,1888年,梵高为了这座房子真的花了不少钱呢!

提奥为他的这个哥哥可谓操碎了心,不仅提供生活费,还帮他引荐艺术家朋友,缓和他与家里紧张的关系,支持他在阿尔建立“南方画室”,甚至在梵高去世后的半年内,因为过于悲痛,追随哥哥的脚步也撒手人寰了。

🔺《红色的葡萄园》,1890年,现收藏于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

有人说,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画作《红色的葡萄园》,也是由他的弟弟拜托友人购得。然而,热爱画肖像画的梵高,据说并没有为提奥画过一幅肖像。(此刻求提奥的内心阴影面积)

因一幅画差点绝交的朋友

前文曾提到,梵高是一个内心缺爱的小孩儿,所以他极度渴望友情和爱情。他其实是一个表达欲非常强的人,常常热情地写信给朋友,邀请别人一起写生绘画、喝酒以及讨论艺术。

但是梵高对友情,抱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望,他认为朋友“在任何方面都应该保持平衡,不该有超越对方的行为,否则就是背叛”,所以当朋友做出一些他不认同的事情时,梵高会开始指责朋友、发生争吵,甚至绝交。

过了一段时间,梵高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去主动修复与某个被他疏远的朋友的关系。

🔺安森·梵·哈巴(Anthon van Rappard)

1880年在提奥的引荐之下,梵高结识了年轻的荷兰画家安森·梵·哈巴(Anthon van Rappard),安森出身于贵族,当时已经小有名气,梵高十分尊敬他,但是在1885年俩人差点闹掰。

当时梵高刚刚完成了《吃土豆的人》,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他最满意的作品,于是很自豪的给安森寄过去了这幅画的石版画,然而却没有得到安森的好评,他认为梵高对事物的观察过于肤浅。生性敏感的梵高对他的评价非常生气,甚至闹到了绝交的地步。

🔺《吃土豆的人》,1885年

不过后来,梵高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二人关系渐渐缓和,直到他去世,二人仍然保持着联系。

巴黎浪荡子: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

1886年小镇青年梵高终于来到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在这里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结识了很多先锋画家,这些画家后来几乎都对19世纪的艺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保罗·塞尚、保罗·高更,梵高与他们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巨头”。

除此之外,他还结识了埃米尔·伯纳德(梵高的小迷弟)、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巴黎浪荡子)、保罗·希涅克(点彩画派的代表人物)、乔治·秀拉等人,种种新印象和新朋友对梵高的画风渐生影响。

他抛弃了前期黑咕隆咚的灰暗风格(参考《吃土豆的人》),开始采用较明亮的色彩,以短促的落笔发展自己的风格。并且对日本浮世绘艺术产生深厚的兴趣,这直接影响了梵高后续形成的画风。

🔺梵高在巴黎认识的先锋画家朋友们

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后印象派画家、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艺术先驱,被人称作“蒙马特尔之魂”,其画风还影响到毕加索的人物画风格。

这位老哥出身于法国著名贵族家庭,然而却一点贵族气质都没有,非常喜欢与巴黎蒙马特尔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阶层人物交往。

🔺因为其家族为了保持其贵族血统,多为近代通婚,所以他患有遗传性疾病,是一名身高只有1米5的侏儒。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想到了《权力的游戏》中的小恶魔——提利昂·兰尼斯特,洛特雷克与小恶魔一样都:非常喜欢逛妓院!!!他的大名基本上是巴黎夜生活的代名词,如果不是在画画,那么他就肯定在妓院厮混。

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就住在妓院里,还对记录妓女的生活乐此不彼,比如妓女之前的争风吃醋、彼此之间的女同性恋关系等等。因为过于离经叛道,不但成为上流社会议论的对象,也是各家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

🔺巴黎的妓院,埃米尔·伯纳德,1888年

梵高与洛特雷克结识于1886年,迅速成为好朋友,他比梵高年长10岁,二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谈论艺术甚至一起逛妓院,他还为梵高画了一幅肖像。洛特雷克对梵高非常仗义,不仅带着梵高一起逛遍巴黎蒙马特尔各大妓院,还曾经在一次国际画展上为梵高而与一名画家大打出手

🔺洛特雷克为梵高画的肖像画,1887年

现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CP

梵高与高更,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讲真,虽然梵高生平谈过五六次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哪一次都不如他与高更之间的关系来的更为复杂和激烈。

🔺高更的自画像,1888年

早在1887年,巴黎期间二人就已经认识,他们在艺术观念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希望脱离印象派的窠臼,都喜欢不经调配的纯色,还同样喜爱日本的浮世绘

梵高毫不掩饰自己对高更的喜爱,还让弟弟提奥在画廊里帮忙出售高更的作品。当梵高想要在阿尔组建“南方画室”,他极力邀请高更前来,而且还让弟弟提奥为高更提供路费和生活费。

当高更同意之后,梵高非常开心,还亲自创作了《向日葵》来装饰他们的房子。(高更曾经赞扬过梵高的向日葵系列绘画。)

🔺之前梵高画的向日葵都是被剪断放在桌上的,而这一次他要把它们放在花瓶里。花瓶中的15朵向日葵处于不同的花期,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开烂漫,有的则籽实累累。梵高用不同的花期来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他把六朵成熟结籽的向日葵布置在画作中间的醒目位置,显然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许。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著名的作品,《两把椅子》。某些心理学家把《两把椅子》认为是梵高对高更超过友谊的具体象征,比如梵高的椅子比较粗糙,上面放着烟斗和烟袋,而高更的椅子则是铺着华丽的毛绒垫子,放在铺着豪华地毯的房间里,点燃的蜡烛还有书籍,象征着高更的男子气概,不过后来也有研究说他们俩不是同志。

🔺左边为高更的椅子,右边为梵高的椅子

高更终于在1888年10月23日到达了阿尔。起初,两人的相处还很和谐,梵高丝毫没有掩饰他对高更的敬仰与崇拜,而高更则渐渐把他的热情视作理所应当。并且,高更并不喜爱阿尔,他听不懂本地的普罗旺斯方言,觉得这里平凡而死气沉沉。他的梦想之地是充满原始野性的大洋中的小岛,阿尔只是他攒足体力和资金的中转站。(所以梵高更多是“单相思”哟

🔺《在阿尔的卧室》

二者在艺术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甚至梵高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高更担心受到攻击而夜不能眠,经常在半梦半醒时突然见到梵高幽幽地立于自己床前,被吓出一身冷汗。

15年后,高更回忆:“……我转过身,看到梵高向我冲过来,手里握着一把剃刀。那一刻,我凝视他的眼神一定非常坚定有力,使他停下来,低着头,一会儿就转身走回屋里。”

梵高回到房间之后,就发生了众所皆知的惨剧: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又把它送给了本地妓院的一个女孩。

🔺梵高割耳之后的自画像,1889年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他满身是血地晕倒在自己的房间,急忙把他送去医院。高更独自离开了阿尔,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在“割耳事件”发生之后,梵高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住进了精神病院,而在这一段时间里,却是梵高创作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比如这幅后世最为称赞的画作《星夜》:

《星夜》,1890年,现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鸢尾花》,1889年5月

最后的绝响:梵高的葬礼

🔺《奥维尔教堂》,1890年,现收藏于巴黎奥塞美术馆。

终于,1890年7月27日,精神极度崩溃的梵高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7月30日举行葬礼,梵高的油画颜料供应商唐古伊来前来参加了葬礼,还有一众在巴黎结识的画家,包括埃米尔•伯纳德,查尔斯•拉瓦尔,奥古斯特•劳泽和的伽米耶•皮萨罗等人。

梵高离世后的几个月中,提奥和他的母亲收到了无数画家们的来信。他们惊讶扼腕,深深哀悼。乔治•布莱特纳写道,他从挪威得知噩耗,艾萨克•伊斯雷尔斯则对未曾和梵高本人相见而追悔不已

🔺《麦田里的群鸦》,1890年,据说是梵高生前最后的一幅作品。

虽然梵高从来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无论是朋友、情人还是亲人,就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忽近忽远。

其性格就如其作品一样,满溢着炽热色调的油彩以猛烈的曲线,强烈的性格跃然纸上。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属于梵高独一无二的个人色彩蕴含在这些帆布油彩里面,无论是从精神还是心理层面,都是极为强烈的表述。

也许正是这些炽热的情感,才使梵高拥有不少持续终生的友谊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