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写同盟会

脑海中出现了千百遍辞职的念头,却依然没有离开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9人  漫步的咖啡

小D,在一家企业从事薪酬工作,俗称大表姐。每天当她打开那一张张爬满了她最不喜欢的数字的工资表时,她的脑中总闪现同一个念头:“何时才能结束这种生活”。她感到难过,甚至有些痛苦,她觉得她的职业生涯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不是她想要的工作。然而,就这样1年、2年、3年、4年、5年过去了...她依然还坐在那里,与工资表为伴。

据说每个人在下班的路上有100个辞职的理由,而在第二天上班的路上又有了1000个继续工作的理由。

01  为什么总徘徊在辞与不辞之间

很显然这是一个AB选择题,辞职or不辞职。然而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每一个选项背后都可能有无数个原因。

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有时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而这些动机之间往往又存在矛盾的冲突,在心理学上,将这种称之为“动机冲突理论”。

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条件限制,只能达到一个目标。例如国庆节既想去美国旅游,又想去日本旅游。可毕竟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去一个城市,正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目标。例如上学期间,我们既不想用功看书,又担心考试不及格,正可谓“前有狼,后有虎”。

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但它对我们既有利,又有弊。例如女生常会碰到的,特别喜欢吃甜食,可是吃了又怕长肉;例如特别想练吉他,但又怕练多了手指生茧。

双重趋避式冲突

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反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例如某女同时遇到两名男士的追求,一名男士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很有上进心,但工作太忙,业余时间少;另一名男士气宇轩昂,还很浪漫,但不够成熟,追求安逸。

正因为这些动机冲突,让我们常常不知该如何抉择。而辞职或不辞职,就是一个双重趋避式冲突。

案例中的小D,她想继续留在公司,尽管要成天面对工资表,但至少有她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她想辞职,她可以换一份其他的更喜欢的工作,但一想到有可能上下班需要挤四个小时的地铁,或者碰到特别难缠的领导,她又退缩了。

当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越接近时,我们就越难以做出抉择,进而陷入如何抉择的漩涡里,反复徘徊。

02 在面对冲突时,我们怎么做

第一步 原因呈现

如果今天你选择去北京同仁医院看眼睛,能够推动你做出这样选择的最根本原因是:眼睛生病了,而同仁医院是北京治疗眼睛最权威的医院。

所以,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了辞职的念头,或者又放弃了辞职的念头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

现在,你不妨拿出一张A4纸,左边一列是辞职,右边一列是不辞职,分别依次把你脑海中出现过的理由写下来。

在这一步,你可以不做任何的思考,只是罗列事实。

第二步 分析原因

每一个理由的背后一定还有理由。我尝试分析几个理由:

1.没辞职的理由:人际关系和谐。

这时候你需要思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我而言有多重要?是最重要的吗?还有比它更让我看重的吗?

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人类价值观的本质》的书中提出了13种职业价值观:利他主义、审美主义、智力刺激、成就动机、自主独立、社会地位、权力控制、经济报酬、社会交往、社会稳定、轻松舒适、人际关系和追求新意。

现在,你可以拿出第二张A4纸,写上这13种职业价值观,然后问自己:如果现在需要删除一个,我会删除哪一个?依次在纸上划掉删除的,直到剩下最后三项,再给这三项排个序。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当下的阶段,选择的背后是我们最看重的。奥卡姆剃刀原则提到简单有效:尽量只考虑且不遗漏最必要的条件。因为每添加一个条件,只会让自己更难选择。

选择意味着取舍,聚焦最重要的,放下暂时不是最重要的。

2.想辞职的理由:主管领导不好沟通。

这时候你需要思考:“不好”的表现是什么?曾经发生过哪些事件是不好的?部门其他同事与主管领导沟通的如何?是只有自己认为不好还是其他同事也认为不好?有没有尝试过让沟通更有效的方式与方法?

因为主管不好沟通就换工作,固然容易,可如果根源是出在自己的沟通能力上呢?不学习和调整与主管相处的模式,很有可能换了一家公司还是出现同样的问题。

3.想辞职的理由:没有发展空间

这时候你需要思考: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就像我在上篇公众号文章中提到的,你给自己设定了什么样的职业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的计划是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公司的每一个岗位都是有特定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要求的,正所谓在什么岗做什么事,并不会因为你的个人意识而改变。

那么,所谓的没有发展空间,有可能是在公司内的某一个职位到了天花板,也有可能是自己的能力到了天花板。

是公司没有任何的更好的机会可以提供,还是自己不具备拥有更好机会的能力,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跳出现公司,自己想要的更有发展前途,更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能不能拥有。

你如果只具备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能力,你只能从事相对基础、操作性的工作;

你如果花时间将某一个领域研究的很精深,你就有可能成为专家;

你如果有很好的协调能力,能调动资源和人去完成更大的任务,你就有可能成为管理者;

你如果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还能判断趋势,你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创始人。

所以,做抉择之前一定要先经过这样理性的分析。辞职或者不辞职,不只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实现未来我们期待的职业全景。

第三步 展开行动

在我们分析完原因后,要立刻采取行动,做出一些改变,否则很快又会重蹈覆辙。

当你意识到没有发展空间是由于自身的能力还不能匹配更高价值的机会时,制定一份能力提升计划势在必行。通过梳理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分别从知识、技能、才干三方面入手,然后开始行动。

著名的行动学习里的721法则指出:一个人最佳的时间分配,是用10%的时间和精力去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20%的时间通过的高人的指导、沟通、交流;而70%的时间应该花在学习和实践上。

当你的能力已经提升到新的层级时,你所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辞职或不辞职了。

03 如何判断一份工作适合不适合

我们之所以会一次次面对这样的冲突式选择,归根结底还在于不知道如何判断某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古典老师提出的职业发展五要素模型,是帮助我们全面和清晰的梳理职业发展全貌的有效工具。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当下的职业做出判断:

第一 喜欢干

除了日常履行工作职责,业余时间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这份职业上。例如,你的职业是软件开发工程师,你有没有在业余的时间随时关注并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你关注的公众号是不是有一大半都是跟软件开发相关的。

第二 擅长干

自己能把本职工作做好还不算擅长,而真正的擅长是跟其他从事同岗位工作的人相比你做的更好,更有优势。例如,同是负责品牌文案工作的,你写的文案,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客户转化量都是最高的,这就是擅长。

第三 值得干

这类似我在前面提到的职业价值观,如果你看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希望能多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那么一份不用加班又相对时间自由的工作就是值得干的;如果你看重的是在工作中能够更多的和人打交道,那么研究类工作就是不值得干的。

第四 趋势

个人的能力要依靠社会趋势来放大。就像为什么这几年都愿意去互联网或金融企业,就像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这样的企业永远不愁招不到人。一个上升的行业趋势,必然带来的是更多的机会,更高的价值,更丰富的收益。

第五 抗风险

你所在的企业突然倒闭了,或者你所从事的职业突然消失了,你还有选择其他机会的能力和资源吗?例如,你成功接下一单1亿元的大单,你需要评估成功的要素中,平台背景占多大比例、组织提供的资源占多大比例、团队的合作占多大比例,个人的能力占多大比例。在职业的发展中,我们迁移的始终是技能。

现在你不妨拿出第三张A4纸,写下这五个关键要素,10分为满分,0-10分,依次打打分。打完分后,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现有的分数基础上提高2分,你可以做些什么?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棋局。这盘棋没有咧咧西风,没有狼烟四起,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中的抉择。而面对抉择,有人勇于尝试,有人畏惧退缩。

职业发展,也是一场漫长的棋局。每一个当下的职位,或者当下所在的公司,都只是为了实现某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我们最终期待的样子积聚能量。

所以,放眼未来,落实脚下,不在于我们选择了什么,而是我们选择的原因。选择不是终点,我们需要一直奔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