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读书领域候选推文专题(梦里风铃)

《关键对话》:对话中的“中观之道”

2024-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追风筝的人y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萧伯纳

01 关键对话有多关键

一直有一个疑问:爱写作的人是否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有意逃避与人面对面的对话,选择了沉浸在自己的文字里搞“一言堂”?就像某些时候的我自己。因为人人都可以盘踞在自己的文字中心运筹帷幄、进退自如,其中需要强调的部分单方面加粗加黑即可。书中提到一个好笑的例子:一个男子居然是从语音邮件中得知妻子准备和他离婚的消息。

而实际上现实中我们的生活,除了写,同样需要面对的,还有那些脚跟脚的问题和无数张并不与你发出同样声音的嘴。

因为精力和时间的原因,我们会采取回避或激进的方式面对或结束不得不进行的对话。于是我们每个人都仿佛自带隐形隔离罩,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爆发中沉默。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困扰依旧困扰。

所以,能捧起这本书的人在态度上是积极勇敢的,是具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的。

《关键对话》这本书已经出第二版了,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由美国的四位作者共同编写。(名字就不提供了,反正说了也记不住)

正文前的一则《序》很惊艳。《序》中认为,因为关键对话可以改变一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关键对话带出了佛教所称的“中观之道”。这个“改变”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处理”,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全新意义的人际关系。很新颖,很惊艳!为此,赶紧找了度娘。《序》中作者打了一个比方来阐释这个道: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会给家庭或婚姻带来全新意义的人际关系一样。而我的理解则是将“中观之道”和“中庸之道”相比较,后者产生的是物理反应,而前者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这本书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口号,不是厚黑学,不是手段,是底层逻辑,是步骤,是可望又可及的双赢和共享,是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多万人的跟踪调查的数据支撑和深受本书影响的读者提供的积极反馈。它的可行性和行之有道的确令人获益匪浅。正如译者形容这本书是一本“旷世奇书”。

在分享这本书之前,首先破题书名中的“关键”二字。我们的疑问是共同的:究竟,哪些对话属于“关键对话”?书中首先解了惑,它不是我们第一反应中的总统、主席、首相等在讨论国家大事,而是普通人,是你、我,我们在日常中和他人发生的互动行为,以及会影响我们生活的那些日常对话。比如:

你劝丈夫春节回你家过年;让领导考虑给你加薪;让老人别总买骗子的保健品;让邻居不要把车停在你的车位上……

诸如此类的、对话双方观点有很大差距、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以及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的对话,这些对话就是关键对话。

之所以说它关键,是因为对话的结果会对你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通过晋升你在公司的地位变得不同;你和配偶的关系会影响你的生活等等。

那么,关键对话究竟有多关键?

举一个樊登举的例子:做印刷生意的老王,一到年底就头痛收账,他通过学习和练习这本书里提供的逻辑、方法、步骤,不仅全款要回了客户欠他的近百万欠款,对方还把他留下来喝了一顿酒。形而上的“化学反应”。

相信看到这里,你也和我一样,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这本,因为生活中令我们头痛的事情太多太多,在疲于应付和情绪激烈之下,我们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疯狂发作,还有就是像开头说的那样,躲进文字里,发一通自我宣泄的文字。然而问题还是存在,不立起心肠直面问题,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这本书将带领你解决问题、达成目的,和与你对话的对方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是利己利人,是共赢。所以说,这是一本很关键的书!

02  两大核心原则

全书分为11章。从剖析概念、列举案例,到谈话开始的目标、注意事项、如何控制想法、怎样陈述观点、了解对方动机,以及如何行动等,一章承接一章,一环扣着一环。一本,205页,归纳起来核心为两大原则。掌握了这两大原则,在对话中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剑走偏锋。

第一:目的明确明确自己在此次对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书中用了一个很感性的字眼——从“心”开始。 从心开始,审视你的内心,你的真实需求,即你要达成的目标,你希望通过对话获得什么目标,而且,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你都要保证这个目标不会动摇。

这一点很重要。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一言不合就受情绪的影响,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吵,问题非但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增加了。结果是,要么疯狂发作摔门而去,要么先忍后发:你做初一,那好,我等十五,杀你个回马枪。激烈情绪之下,完完全全忘记了本来对话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双赢之路。试想,偏离预定目标的对话怎么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牢记自己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个大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避免“傻瓜式选择”,避免这种无效又内耗的对话。

第二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氛围,彼此毫无压力地交流。

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气氛开始咄咄逼人,嗓门越来越高,各自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向对方强加自己的观点,认为对方只需接受就行了。当然,对方一定是抵触的。于是整个场面飙到不可收拾,前面说的目标早就跑得无影无踪。这就是不安全的谈话氛围导致,事倍而功半,或者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那么,什么是对话中的安全感?

对话中的安全感就是对方认为你在对话中充分考虑了他(她)的利益,你们双方是健康的对话模式,他可以和你轻松自由地交流,他(她)在交流中充分感受到了你的真诚和尊重,而不是你一方独断专行的一言堂。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对方用这样的方式与我们交谈,我们一定是轻松的、畅所欲言的、毫无压力的。

所以,对话高手在对话过程中时刻注意维护安全的谈话氛围。因为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气氛中,你才可以畅所欲言,你的目的才能达到,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交流。

正如女性的护肤,并不是将所有昂贵的护肤品依次堆叠在脸上,于是你的皮肤就达到了你想要的效果。而是你得定期去除角质,再加上一定正确的手法按摩,这样才能帮助你的皮肤吸收,吸收才是护肤的关键。

那么,我们在对话交流中,怎样才能维护安全感?

书中提到了“双路处理”能力,即同时关注对话内容和对话气氛。也就是,我们身处讨论环境中,不要只死死盯住对话的内容而忽略了自己和对方因为对话内容产生的微妙变化。比如表情的细微变化,行为上的嗓门提高,或是变得非常安静。一旦意识到这些信号,就应该判断对话氛围不安全了,要立刻作出调整,比如放慢节奏,暂时后退,与对方的情绪同步,调整好之后再进行下去。这方面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而我们需要明白的就是:

只有做到时刻关注对方的安全感时,对话才得以有效地进行下去。

03  营养丰富的“边角料”

比如提出的很形象的概念:

“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择。要么激烈反对,要么沉默接受。通常,在思维短路的情况下,我们不会想到还有第三种选择,即两全其美。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我们可以根据书中的指引,通过分析自己的目的和利用对比的方式,避免“傻瓜式”的选择和消除“傻瓜式选择”的影响。

“共享观点库”———当多人进行关键对话时,各自的看法观点并不一致,你有你的经历,我有我的经历,你有一套观点,我也有一套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共享观点库”势必就存在了。

对话高手会营造一种安全氛围,让双方都向共享观点库添加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先不会去争论这些观点是否离谱、可行与否,只是努力作出一种保证,保证双方都能开诚布公地表达任何意见。贡献的观点越多,共享观点库的内容就越丰富,最终决策的结果一定是高质量的。就这是1+1大于2的结果。因为观点会引发新的观点,整体思维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体观点的总和。等等。

其次,有很多像内衣一样贴身又贴心的小贴士:

比如“真受不了这个人”时我们该怎样展开对话?其实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就是“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创造的。”是你的想法先入为了主。破解之法就是调整你的主观思维。

比如:你能尊重不愿尊重的人吗?凭心而论,答案几乎是“不能”。在没有看到答案之前,我甚至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无解的。然而,本书给出的建议接受起来很顺畅。书中先分析了原因:对话中的尊重感丧失通常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和自己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然后告诉我们怎么做:如果我们能把对方看成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这种感觉就会自动消失。而当我们认识到人人(特别包括我们自己)都有缺点时,就比较容易想办法尊重对方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拆招不仅容易接受,在心理上还很治愈。而如果我们始终养成这样平和的心态与习惯,久而久之整个人的修养、个人魅力,胸襟等都会得到质的提升。这就是《序》中所提到的“中观之道”所带来的具有全新意义的改变吧。

再比如最后的“温馨提示”:

一些真实反馈:

“这本书说得倒是不错,可我遇到的问题要复杂的多!”

“道理挺好的,可我遇到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开窍,再说,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突发性的,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对方的错误行为很隐蔽怎么办?让你感到郁闷,但又很难抓住证据,该怎么办?”

“如果我的配偶不愿意讨论重要问题怎么办?你又不能强迫他们和你对话。”

……

呃,那么,就请赶快打开这本书吧,还有更多的复杂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最后加上自己的取舍观:

“关键对话”中的“对”字,意味着是两个及以上的人参与。如果你压根儿就准备放弃某份工作、一场婚姻、一段感情,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对你而言就是无的放矢。但,只要你还要加入新的圈子、重建新的婚姻、重新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或新的恋情,那么,本书的内容终究你是绕不过去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