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产品运营商业模式架构算法设计模式和编程理论Java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2)-建造者模式

2017-10-30  本文已影响17人  阿堃堃堃堃

引言

当遇到一个类中的参数非常多的时候,构造函数的定义会显得非常的冗长,可读性下降。并且这种时候,某些参数往往是可选而非每个对象都必须有的,因此当创建对象时,就容易夹杂很多无用的参数。这个时候,我们采用建造者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业务背景

假设现在要设计某样食品的标签类,上面写有对应的营养成分,包括一些必有项:含量、卡路里等,以及一些可选项:总脂肪量、饱和脂肪量、胆固醇、钠等。

常规设计

1.重载构造器

最常想到的方法是通过重载构造方法,一个方法针对不同种类、数量的参数:



但这种做法在参数很多的情况下,灵活性几乎为0,设想有10个参数,那么可组合得到的构造方法就有2^10个。

2.setter方法

第二种方式类似于JavaBean,事先编写setter方法:



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可由程序员自由组合。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或者不如说是JavaBean本身的缺陷):对象的状态可能不一致!这是因为setter方法可以在对象生成以后的任意时刻,供给客户端调用,因此,如果该对象被其他多个java类(甲类、乙类)所共享,那么甲和乙均可任意修改该对象的属性(状态),如果该对象需要保持全局唯一(单例),或者再一般化点说,后期不可动态改变,那么setter带来的不安全性的这个缺陷就很明显了。

建造者模式

有没有什么设计方案既可以满足参数的灵活配置,又可以保证状态的不可变呢?答案是建造者模式。
如何实现呢?参数的灵活配置好说,只需要为每个参数编写类似于setter的方法供外部调用即可,但状态的不可变如何保证?不难看出,既然状态不可变,那就意味着对象的初始状态就决定了它以后的状态,而初始状态是由构造方法赋予的,因此我们只需要在构造的时候利用类似setter的形式配置好参数即可,而不再额外提供setter方法。



可以看出建造者模式是在类的内部建立了一个内部类Builder,它含有与目标类一样的参数。先是利用Builder作为媒介将参数配置好,最后再调用build()一次性从Builder的this中提取参数,生成真正的我们需要的类对象的。另有两小细节:

结语

建造者模式有利有弊,优点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