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正确地“道歉”?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大胯
image

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写在前面的话

大多数人总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甚至很多人还会堂而皇之地撂下一句话:

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道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原谅”,更重要的是获得“再次被信任”的机会。

就好像用锤子把钉子砸入墙里,并不是把钉子拔出来就一切恢复原样了,孔还在墙上

究竟怎样正确地“道歉”?


正文

假设某天发生了下面的情况:

一位同事找你借车用半天,你同意了。但是恰巧在他把车开回来的路上,他一不小心把车给刮了,而且还刮得不轻。

同事一看,肯定是他不对,于是采取了下面的措施:

这应该算是最常见、最标准的道歉范本了。

但是如果你再仔细站在这个情境中思考一下会发现:

如果你在此时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或是愤怒,对方很容易就会说出那句“经典”的话:

因为在对方的逻辑中,他很容易这样思考:

但是在你的逻辑中,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以后他如果再想找你借车,你就会非常谨慎了。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这种“不信任”甚至还会由此延伸到其他方面。

比如:遇到某件重要的工作,需要找人合作的时候,你就不会优先考虑他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并不是一种“小心眼”的行为,而是人类这个物种天生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

我们的惯性思维很容易将某个人的某个具体的行动抽象为这个人的某些性格或能力的缺陷,比如:

如果你足够理性的话,甚至你都不会去怨恨他,也不会去惩罚他,但是你只是“不再信任”他了。

按照理性的角度来考虑:

你希望避免他下次的小概率事件再次发生在你的身上。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就会发现:

“道歉”的缘起是“犯错”,如果“道歉”没有处理好,那面对的将会是“不再被信任”。

很多人会觉得这也太“矫情”了,但事实是:

这就是成人世界的运行规则

孩子的世界里: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个孩子对另外一个孩子说:

这就是最大的“惩罚”

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

在成人的世界里,一个成人被告知:

就是最大的惩罚


所以,在成人世界正确道歉的逻辑应该换个维度

从“对错”这个维度换成“让对方有掌控感的行动”

比如:

有一次,我在网上买了两支相同的洗面奶,但是收到快递之后,我发现竟然只给我寄过来一支,我开始以为是不是我下单的时候忘记修改数量了,我就查询了下订单,发现我确实购买了两支。

我很生气,打电话给客服投诉。客服人员听完我的反馈之后,就做了如下的表述:

这段话一说完,我瞬间感觉到心里的“某些地方”就舒服了。

如果深挖一下客服的这段回答就会发现:

要知道,如今一家电商公司的“获客成本”甚至早已超过了150元。

从成本上来计算,这家公司仅仅使用了20元的代金券就把我这个很有可能流失的顾客拉了回来。

因为在我的逻辑中,这家公司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让我感受到的信息是:

不错!这家公司很规范,有章法,有明确的应对“冲突”的预案

这反而让我更加信任他们。

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冲突”,有“冲突”就难免会得罪人,但是只要我们不与对方“纠缠对错”,这就是一个好时机——一个能够让对方更加信任我们的时机。

你是不是有这样一种体验: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人类特别不擅长做“选择题”,因为一旦做出选择,心里就很容易惦记着另一个选项。更多的时候,我们更想通过跟随别人的方式来行动。

可能你会疑问:我为什么要信任他?他难道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么?

事实是:

人类的信任机制表明:“正确”是靠“行动”来达成的。

也就是说:

这就是“掌控感”给人带来的魅力,也是正确的“道歉”方式。


写在最后的话

有意思的是: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朋友,他们偶尔会犯一些错,但是周围的人好像特别容易原谅他们

他们好像也没有采取什么“掌控感的行动”,就得到了大家真正的谅解。

这就很奇怪了。

原本,很多人都以为:

犯错就要道歉。因为我损害了你,所以我要对你尽可能的补偿,我在态度上、金钱上补偿你,这远远不够

一个人如果本身就不靠谱,即使他知道犯错之后要采取“掌控感的行动”,也是于事无补的

最重要的是:

你平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需要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你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只有这样,你的“道歉”才有份量。

祝近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