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社会心理学》P271-275

2023-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张金玲_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第9章 群体影响 P270-275

       人多未必力量大

      与“人多力量大”的普通观念恰恰相反,在群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这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社会懈怠”现象。在社会懈怠实验中,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行动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成员的评价顾忌。而社会助长实验则增强了个体的评价顾忌。一旦成为注意的焦点,人们就会自觉监控自己的行为。

      个体一旦受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会有所增强,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小,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在完成“集体任务”时,就不会那么努力了。正如:如果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致个体成员群体便车的现象。

      去懈怠化:

      1、当群体目标极具吸引力,又十分需要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时,团队精神会维持并且增强个人努力的程度。

      2、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参与度高的特点时,群体成员 的懈怠程度也会减弱。

      3、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施或者让群体为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奋斗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努力程度。

      4、如果小组且成员彼此都是朋友或者成员 都认同自己的群体,认为与群体不可分割,懈怠也会减少。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致启动了个体身份而顺从群体规范,就是变得去个体化。

      群体规律:群体不仅能引发其成员的唤醒状态,也能使成员的身份模糊化,这时个体的评价顾忌会降到最低水平,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情境上,而非自身。

      群体失控:法不责众。会引发去个体化的环境:群体规模、匿名性、唤起和分心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