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社群,其实是一场心理学的游戏
《社群经济》读后感,文末附思维导读画的读书笔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2016年是社群经济爆发的一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各种社群遍地开。看了下微信的聊天记录,排在前面的永远是几个喋喋不休的社群,屏蔽消息,却又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离开,安静的躺在聊天记录的小红点里。
从微博到微信,从公众号到社群,运营的风向转的很快,却又永远乐此不疲。
2
在做新媒体运营之前,我是一个永远跟不上潮流的人。
国事家事天下事,都离我很远。
所以,之前的微博大V,热火朝天的微信公众号,突如其来的网红经济,以及现在的社群,我好像都没有跟上脚步。
而社交这件大事,也不是我所擅长的。
我甚至是一个喜欢独处,喜欢自娱自乐的人。
新媒体这条道路,从一走上,看似兵荒马乱,却又顺理成章。成长,总是从接触未知的东西开始,做新媒体运营的一年时间,开始慢慢地发现之前从未开拓过的世界,开始慢慢地弥补自己缺失的部分。慢慢地找到运营的感觉。
所以社群这个热点,当然也不能放过。
3
最近读了秋叶的《社群营销》,对社群这个司空见惯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社群,其实并不是新鲜的玩意,从古代的煮酒论英雄,到今天的谈笑风声,甚至是班级,工作组,业委会,兴趣班,都属于社群。
而社群的共性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有目的聚在一起,创造价值。
今天我们再谈社群,往往指的是,互联网新形态的微信群、QQ群等,以特定目标,将一群人集合在一起,进行营销活动。
社群的目标一般有:
卖东西(如 代购,微商,以及产品也算卖东西)、培训课程(如 线上课程学员群)、人脉(如 老乡群)、兴趣(如 舞蹈群,跑步群)、品牌(如 米粉)、影响力(如 逻辑思维)
4
但是社群的两个群体,主办者和普通成员,对于社群又有不同的需求点。
对于主办者来说,希望通过社群这个渠道,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及探索其他变现方式;
对于普通成员来说,加入社群希望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优惠或者更好的资源,以及共同成长。
双方在这种“同床异梦”的想法下,进行一场基于信任和交互的互动。
如何让你的社群活跃起来?
如何吸引新人加入?
如何为社群建立自运营的模式?
都成立社群运营者思考的点,同时,社群是一个随时随地与人打交道的东西,所以心理学的思考和运用尤为重要。
不说了,我要去学习心理学了,大家有好的推荐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附:
《社群营销》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笔记,请勿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