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苦读经验》有感
从书架上摸到一本许久未读的《丰子恺经典作品选》,翻开书签的位置,是丰子恺分享自己读书经验的文章。这本书有两年没翻过了,但我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因为在大学背单词的时候,我曾经学习丰子恺的方法,把单词写在卡片上,每日翻卡片背诵。
再读这篇文章,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更多的认识。作者曾经去日本求学十个月,因为这段留学经历太短暂,他为了能够涉猎更多的方向,经常请假去参观展览会,听音乐会,访图书馆和看歌剧等等,又因为无法忍受老师拖长时日的教学,果断地选择辍学自学,每天晚上躲在东京的客栈里研读日文和英文。
这篇文章写了很多外语学习的方法,例如丰子恺为了学习日文,去报了一个英语学校的初级班,他的目的是听一位日本先生怎样地用日本语来解说他已懂得的英文;例如他要读一本英文名著,会把书里的生字全都写在纸牌上,每天晚上像摸数算命一般向匣子里摸纸牌,温习生字,然后就能顺畅地读完本书。例如他没有直接学习语法知识,而是去一字一句的勘读日英双语的文章,他说语法本是论理,只要论理的观念明白,便不学语法,不分noun与verb亦可以读通英文。
丰子恺一直在文章中说,这些都是机械的硬记法,他很羡慕那些用轻松的方法去学习的同学,他把自己的学习理解为“苦读”。但是我感觉,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相对较“苦”的前期积累过程,正如辛苦地单词背会了,才能流畅地阅读英文原著一样。
除了学外语的经验,他还讲述了读非虚构性书籍的经验:每次读到书中重要的地方,就在笔记本上记上摘要,以明白此章节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读完一本书后,只要去温习笔记本即可。这不就是我们当下流行的思维导图吗?这么多年过去了,学习方法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丰子恺留学回来后,数十年都在忙于艺术方面的教学,只能在闲暇的时间学外语、画画和拉小提琴。手痒的时候,他就在废纸上涂抹,我们今天在上海街头看到的民国漫画就是他这样子画出来的。
下次在地铁站看到他的画,我一定会驻足端详,想到在短暂的留学中他是如何学外语,如何挤时间去感受东京的艺术氛围,也许能督促自己去珍惜一下时间,不要陷入无趣的虚假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