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统文化传承素材心理健康&养生

论王阳明与《传习录》和心理学的关系--以纪念张耀翔先生

2018-04-12  本文已影响52人  都悦

最近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发现王阳明的很多思想,其实非常偏向心理学,或者说就是心理学。而如果再细分一些的话,实际相当于明朝当时的心理咨询师,给广大人民答疑解惑,且指明一条路径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不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裹挟。

这个实际也将作为我的一个新系列—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拾趣,逐渐推出,可能不会像其他系列那样很密集。这个想法实际一直都有,最初来源于中国近代心理学大家张耀翔先生,曾留美学习,回国任教于北师大教授心理学,在当时极盛一时。而他讲课的一大风格,就是善用中国古代典籍来做举例,帮助大家理解心理学知识。当时我读到他的这些履历的时候,有很大的触动,到现在也是。因为他的这种授课方式,影响了当时一大批的学生,对心理学开始感兴趣。试想一下,在20世纪初民国时期,能够把心理学做到如此广泛的推广和宣传,并且讲述的如此有趣味,有特点,这让我尤为感动。

而很遗憾的是,在晚年张耀翔遭遇文化大革命,被批斗致死。而他家中积累厚实的手稿资料,妻子因为怕受牵连而全部销毁,这是张耀翔妻子应该悔恨终身的事情。而这其中就有张耀翔未完成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心理学》的手稿。

张耀翔先生从小阅读中国经典古籍,涉猎很广,古代小说,如《西厢记》,经典子集等。且很多内容应该是熟读多遍,故能烂熟于心,在讲课时信手拈来。我最初并未想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心理学方面,但因为很尊敬他在民国时期在中国为心理学的推广和传播所做的贡献,且最近看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发现其中心理学内容很多,就把两者做个结合。

一来是想给大家介绍《传习录》,但是是以心理学的视角,尤其注重与心理学的关系。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很多经典,其实都是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心理幸福不仅是当今中国为之看重的东西,从古至今,有社会有国家,就会有人对心理健康和幸福的追求。而有需求,自然就有满足这样需求的人和经典理论产生。这些其实从现在的角度看,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思想贡献。

二来实际是想承接一下张耀翔先生的愿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心理学这个大主题下,尽一些心理学人的绵薄之力。张耀翔先生在世时,就一直在努力做成一部中国古代文化与心理学的专著,希望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人民其实一直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知道古代人民创造了很多经典理论来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的情绪等问题。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够让中国人在自己祖先人那里得到精神和心灵的养料,有一个心理学的视角。

我实在觉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一方面,这拉通了人性本身的连续性,不是因为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世界才诞生了心理学这门科学,而是跨越地区和时间。每个地区,每个朝代,人生存于其中,都有烦恼和不如意,都会想要寻求心理的宁静,而张耀翔先生做的工作,就是来证明此。第二,就是想学心理学,不仅仅是看当代科学文献,国外研究,我们依然有我们的文化瑰宝,有我们先贤对于人的心理的认识和把握,且认识水平相当不低。中国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心理学视角,来阅读很多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从而获得心灵的涤荡和舒缓心理的知识方法。

我之所以选择王阳明的《传习录》,是因为在阅读中发现很多思想确实与心理学关系紧密,而且这种授课方式,讲述方式,实际有点像《论语》,其实从我的角度看,《论语》对于问题的回答很多内容,也是涉及心理学的。只是与《论语》不同的是,王阳明的学说主要是关注人的心,即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世界。

例如,《传习录》中,《黄以方录》里有,

先生曰:“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个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这里讲的就是如何让心灵清澈,宁静。作恶必然内心会受到良心折磨,而唯有心中有善,才能够平静看待万物,内心祥和。

    再如,《黄以方录》里有,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路,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这里讲王阳明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思想,“格物致知”。格竹子也是他很经典的一个例子。格物,即穷尽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王阳明对着竹子“格”7天,仍然不知道竹子的本质规律是什么,这里如果我们把它的规律定义到生物学,植物学上,那王阳明是怎么都无法知道的。可是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行做。”这句话其实也是道出王阳明思想的一个精髓之处,即与其说去穷尽外界事物的规律,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世间万物,即便到了我们21世纪,也依然有太多未解之谜,而在王阳明时代,如何能够“致良知”?

唯有“在身心上做”,即把我们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让我们的内心总是宁静安详,自然看待一切万物,都只是从我们内心出发,我们心中有善,便会把这种善意投射到所诸外物,自然一切外物的根本规律即是善。如果我们心中存恶,那么我们看待世间一切人和物,那么一切外物的根本规律就是恶。因此,我们“格物”的根本点,即在修身,不断反省自身的缺点,克服人性的一些恶的东西,用文明与文化、艺术等具体方式来修顺它。

    再如,《黄以方录》里有,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良知是什么?就是优秀的道德品质。王阳明说,优秀的道德品质我们都容易知道,可关键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达到那样的境界去,所以知行就不能合一,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行这段路。这里是讲到人如何完善人格的问题。这也是与人格心理学相关,讲人格是什么,由什么组成,我们该怎么认识自己,怎么改变自己。

说到人格改变,这个主题其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具体方法层面,更为重要。因为每个人生来有缺点,即便不断接受教育,那缺点依然存在。而一直以来,对于缺点的提醒和改正好像一直都由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中国古代相当多的一类书籍就是阐释人该如何作为,如何与他人交往,与不同人际关系交往时,我们该如何表现,如何感受,如何反应。孔子的《论语》,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著作,这些都是具体的如何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如何要得当。

可是这种内容,是要与他的政治主张为根基的,可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还是君臣关系,还是封建君主专制的思维,所以这套言行标准,可能就显得不是那么真理性,或者说,需要有细心人把一些剥掉政治外壳却依然是精亮的思想和指导,吸收过来,组建一套新的修身指导录,好像还没有。要么全盘接纳,要么就是完全不管,再或者,就是浅尝辄止,故弄玄虚,或者炫耀一下自己,吊一下大家的胃口,让大家对中国古代经典能有一些兴趣,调动兴趣总不是一件坏事了。这块要说起来内心有很多想说,我觉得也可以单独开一个文章来谈一谈。

    再如,《钱德洪录》里有,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这是王阳明讲他的养心之学与佛教的差异。王阳明的养心之学,不脱离事物,只是顺应天理自然法则。这也是讲人格完善,讲人要能够了解事物的现实和事实,规律,面对现实才能够思考改变。所以我们会发现,王阳明很多观点非常具体,我看多了总觉得王阳明如果在当下就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在讲假大空,而是实实在在给他的那些弟子的或生活或事业或天下的困扰开药方,而且很多想法和观点、比喻非常好。换句话说,王阳明的思想中就饱含着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所以他开的药方才能够比较对症和被人接纳和传颂,因为基础就是人的共通性,找到共通性,才能够让他的思想普遍开来。

再如,《钱德洪录》里有,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塵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塵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塵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塵尾,折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这里,王阳明就讲到了致良知的具体路径问题。其实他的观点是,如何达到优秀的修为,这是每个人要自己去思考去践行的,每个人的优缺点不同,自然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和具体路径就有差异。所谓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点我认为还是非常对的。虽然看似王阳明是在闭口不答,实际整本《传习录》,都表达着王阳明对于如何致良知的看法和建议。而最为根本的,还是一个实践原则,即回到生活中,回到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去观察自己的言行,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思考采取如何具体的方法去一点点改正自己的问题和毛病。如果想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和问题,到生活中去实践是唯一的途径,在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也是重要的方法。

这就是王阳明关于“致良知”的根本态度和建议,而“知行合一”,实际上就是给出人们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要依据的准则,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崇高的目标,因为我们都想不断完善自己,去做一个优秀的君子,有这样的“知”,我们在“行”的过程中就会被这种“知”影响,从而用“知”的标准来指导“行”,而“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用来警醒人,不要让“行”与“知”不一,这样就会跑偏,不会修为成一个君子。内心就不会安宁和祥和。现在看来,也是很精辟的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