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创造
人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创造吧
而创造就是带着自己的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
创造就不是被动的在时间中消磨自己的精力,而是在自己的现有的信息、素材中创造出某种具有时空感的东西。
就比如在信息中创造认知结构,就是在人际交流中营造愉快的认同结构,就是在营造美的氛围感。
那么创造的概念可能就比那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提出的选择的概念更深了一步,是既选择之后更加有意义的东西。
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那么怎么让这种时间性的存在变得更加有意义呢,就是在于创造,而创造的内容就是基于自身与社会相联系的认知、空间、感觉的创造。(写作的认知的创造、人际关系感觉到创造、美感氛围的创造)
西方哲学的选择仅仅是觉知的第一步,后面应该接上心理学中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就是带着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
西方哲学仅仅重视了自我主体感的形成,但是忽略了一个社会现实的问题。就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恢复了历史的主体性,但是具体在社会现实中如何操作这个问题却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就沦为了一种乌托邦主义。后来,哲学的发展态势就变成了人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感并非全都是理性的,也包含着一些非理性的因素。这就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开始,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以福柯为代表,悲观主义色彩又重现出来。
哲学问题研究的脉络基本是主客体的本体论(谁先存在的问题),认知论(主体性觉醒以后,人是通过什么办法能够正确认识客体,唯理论与经验论,后来到休谟提出了主体根本无法正确的认知客体),伦理学(客体无法被主体正确的认知,但是人要有自己的道理律令。这也就是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我们能知道什么?),实践理性批判(我们应该怎么做?),判断力批判(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于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分析的主要贡献就是在于马克思。
马克思从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批判,然后进入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又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从二元的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实现了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两层转变,也就是从主体性的确立(实践的提出)到人的现实生活环境的确立,是包含个人主体性与外在社会环境两个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