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孟子 ,一生主张仁政,却四处碰壁

2024-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萤火张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亚圣"。

01、自幼丧父,孟母三迁

孟子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孟子的父亲孟激早年在莒国为官,娶了莒国边界的仉氏为妻后生下了小孟子。

但为了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孟激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却因病客死他乡。

孤立无援的孟母只好带着小孟轲回到了孟激的老家邹县凫村艰难度日。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带着孟子搬家。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02、孟母断机杼,教子

小孟轲和母亲住到了学校附近,他渐渐地跟着老师读起书来。刚开始他觉得新鲜,不久,又贪玩起来,学习不大用功,还经常迟早退。

有一次,还没到放学时间,孟轲就早早溜回来了。正在织布的孟母立即停住布机,厉声问道:"怎么这么早就下学了?"

孟轲看到母亲严肃的表情,慌了手脚,便吞吞吐吐地答:"我.....老是坐在课堂里怪闷的,想回来玩一会儿。"说罢,放下书包就往外跑。

这下孟母可真是又气又急,顺手拿起一把刀,把织布机上的线全砍断了,这个把孟轲吓愣了,赶紧磕头求饶。

这时母亲告诉他,你现在的学习不就象织布机上的线吗,没有织好就半途而废了,君子好学才可立身扬名,孟轲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认真学习起来。

03、杀豚不欺子

孟母不仅重视孟子的学业 ,更重视对孟子的人品教育。孟子还住在市集旁时,看到邻居杀猪,便问母亲邻居为何要杀猪。

母亲并没有想多,随口回答杀猪是为了让你吃肉,孟子听后信以为真,等着吃肉。

孟母深知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即使当时家境贫寒吃不起肉,但为了在孩子面前做诚信的榜样,不失信于人,仍然买来肉让孟子吃。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孟子,做人要诚实守信。

04、孟母为子择师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孟母无视于墨家的无为,不屑于道家的玄虚,唯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的门生,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

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

老师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

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苦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05、孟子想休妻,被母亲阻止

孟子与妻子成婚后,感情一直不太和谐,孟子觉得妻子有些傲慢,妻子则认为孟子在私下相处时也要讲究礼仪,太过见外。

有一天,孟妻独自在卧室中做家务。她觉得按照礼仪端正跪坐太累,就叉开腿随便坐在席上。

不料,孟子恰好从外面回来,在门外看见这一幕。“我的妻子,怎么能这样粗俗!”

不满之情一瞬间涌上心头 ,愤怒的孟子当即找到母亲,要求休妻。孟母却没有盲目附和儿子,而是问他:

“你进屋之前,有没有提前打招呼?”孟子想了想,说:“没有。我是在门外看见的。”

孟母就教导他说:“礼法要求,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

入屋时要看向地面,避免看见别人错误的行为,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卧室本就是私密之地,你妻子独自在屋里,以放松的姿态坐着,没什么不对。

而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这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武断了,就和妻子重归于好。孟妻也非常感激婆婆,对孟母更加孝敬。

在孟母的管理下,孟家始终和睦,很少有夫妻、婆媳矛盾。孟子得以专心向学。

06、聚徒讲学,成儒学大师

经过青少年的饱学和钻研之后,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门生中仅著称者就有18人,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孟子逐渐成为当时地方上有影响的儒学大师,被人尊称为孟子。

07、周游列国,主张仁政,未果

孟子学业有成后,很想像先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可是又顾虑到母亲年龄渐大,不忍心离开母亲。

然而孟母却不愿意因为自己,耽误儿子的理想。她对儿子说:“如今你已经成人,我已经老了。你只管去行你的义,让我尽我的礼数。”

孟母的话打消了孟子的顾虑。孟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场面是非常盛大的,后面跟的车子几十辆,学生和朋友几百位。

他们到各国都会受到礼遇,因为国君们都希望通过礼遇孟子来抬高自己的名声,让别人认为自己尊重读书人。

(1)孟子游说齐宋,不被重用

公元前335年左右,当时正是齐威王当政期间,孟子接受齐威王的邀请,率领弟子,从邹国出发,到了齐国。

孟子在齐国宣扬他的“仁政无敌” 主张,但齐威王一心争霸中原,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并不感兴趣。

孟子在齐国未得到重视,无法施展抱负,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 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于是他离开齐国前往宋国宣传仁政孟子到了宋国后,发现宋偃王嘴上说要施仁政,但实际并非如此,孟子在宋国活动未果。

(2)游滕国,失望而回

孟子却遇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孟子言必称尧舜,给滕文公留下深刻印象。

滕定公去世后,和孟子有交情的滕文公,多次派人向,孟子请教如何办理丧事,孟子便来到了滕国。

来到滕国之后,滕文公亲自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孟子和滕文公说,只有人民有了固定的收入,可以不用为基本生存问题而发愁。

之后才能在国内实行教化,提高百姓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稳定的产业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不过滕国太小,在兼并战争异常激烈的战国时期,能够生存下来,已经极端不容易了,更不用说富国强兵了。

孟子看到滕国现实情况,深深感到这里并不得实现政治主张的地方。孟子离开了滕国,回邹。

(3)游魏国,魏王问政

公元前320年,魏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离开滕国去了魏国见魏惠王 。

魏惠王问孟子:“我关心子民,抗洪救灾,开仓放粮,按理说应该有周边国家的民众迁徙归附于我。

但是这几年下来发现,我国的人口也没有增长,周边邻国的人口也没有减少,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就回答说,大王想称霸,经常发动战争,你说战场的逃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可以笑话逃跑了一百步的人么?

魏惠王说,不可以,因为不管逃跑了多少步,本质上都是逃跑。孟子说,既然大王知道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人口没有增加。

如果大王实行仁政王道,不让兵役徭役妨碍农时,能让农作物按时播种,颗粒归仓,人民富足,人民就会归附于你。

魏惠王认为他的观点不合时宜,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广纳贤才,富国强兵,离开魏国到齐国。

(4)刻石殉母

在魏国碰壁后,孟子听说齐威王已经去世,初立的齐宣王是一位比较明智的君王,使稷下学宫再度兴盛。

孟子和弟子们千里迢迢从魏国都城大梁赶到齐国。这时的孟子在周游列国期间积累了大量学识,思想也日臻成熟。

来到临淄后,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让他做客卿,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孟子事母至孝,为了报答母亲仉氏的养育教诲之恩,回故里迎接母亲到齐国共享荣华富贵。

晨昏问安,母亲生病他亲自侍候汤药。次年母亲病死于齐国,他抚柩归葬于老家(邹国马鞍山北麓)。

母亲去世后,孟子悲痛万分,因为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儒学思想,辅佐齐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在乡守墓一年返齐。

(5)再返齐,无功而返

孟子在齐国生活了几年,身居高位,住着稷下的高门大屋,时而讲学,时而与同在稷下的学者们交流论辩,一时风光无限。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齐宣王让孟子讲一下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是如何称霸的事,孟子居然说他不讲争霸之事,只讲仁政、王道。

齐宣王再也不向孟子问政,只是把孟子当作一个可以吸引天下英才的招牌。至于孟子政治理想是什么,齐宣王根本就不在乎。

后来齐国占领燕国后,齐宣王不仅不行仁政,反而“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孟子对齐宣王失望。

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岁,其政治思想仍无法实现,只好停止其20多年的游说生涯,回到家乡。

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

孟子从小被母亲精心培养,跟着子思门生学习,继承儒家学说衣钵,成为儒学大师。

他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宣传仁政主张,虽受到各国礼遇,但没有得到各国采纳实施,只能回乡著书立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