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烂漫很美很甜💕💕简书美诗美文汇

终极死亡

2025-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雪花1

纵然你是一代天骄,坐拥天下,到头来不过化作一抔黄土?纵然你是绝代佳人,艳冠群芳。到头来不过是一具白骨。这几句话,想必大家应该知道我的这篇文章的主题了。

我们知道死亡是每一个人的终极,不管身份尊卑高贵都会魂归故里,化为一捧黄土。它也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提起这两个字,你恐惧吗?你害怕吗?

今天我要说的这本书是《温暖消逝》。它是死亡教育领域的权威作品,内容不但全面而且还深受学校、医护、行业、培训机构及普通读者的欢迎。内容跨社会学、心理学、健康学、护理学、社会工作、公共医疗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普通大众容易接受的死亡教育。

很小的时候父母知道动物死亡了,他们会对孩子说:'‘睡着啦,不用管它。’’。他们认为让孩子过早的知道死亡太残忍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许多先进的国家,比如西方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都早早的让孩子们接受死亡的普及教育,学生们会轮流的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死亡应该如何处理的场景,所以过早的开设死亡课程,这样我们的心理就会坦然的接受死亡,死亡的时候就会更加从容。

为什么我们不敢谈论死亡呢?其实死亡很普遍。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死亡人数1.8亿人,每天平均死亡15万人以上,这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主动谈起死亡,而且在遇到这个话题都是回避,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人们出现恐惧而否认死亡是每个人的本能,然而死亡否定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就拿美国来说,虽然买保险遗嘱的接受程度相当高,但实际上就是通过应对采取不测的措施达到否定死亡的一种形式,在寻求医疗手段延续死亡的到来,其实也是否定死亡,还有些否定死亡的方式是逃避采取人体冷冻法等待永生技术的来临,总而言之所有对抗死亡自然的手段都可以看做是死亡否定。

人们在去世的时候对遗体的专门修饰,看起来好像音容犹存,其实也是淡化死亡的存在。还比如许多地方,在死者入土下葬的时候,必须等亲友全部离开了在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让人想到死亡成定局的事实,其实这也属于死亡的否定。就是说在生活中,人们千方百计的忌讳这个词语。中国也一样有身故做百岁千秋等等各种表达方式。

由于社会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如今几代人住在一起的也越来越少,当生老病死都转移到医院或者去殡仪馆完成人们死亡后的结束,所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其次是书本也大大的加剧了恐惧的效应。比如恐惧电影,一般会通过离奇的情节和恐怖的音效,营造各种死亡气氛,比如死神来啦,大肆的渲染死亡的恐惧,深固死亡在人们心中的负面影响。

在《临终者的孤寂》中,对死亡的最大担心是隔离在病房里,被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折磨,最后在没有人情味的病床上孤独死去,人类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前的糟糕体验,这是一项针对一千人调查,有65%的调查对象对此前依赖他人,从而减轻痛苦,减轻产生高度焦虑。

另外一本书也提到过八种包括依附他人、死亡过程的痛苦、死亡过程中遭受的孤立、隔离、抛弃亲人而离去,对来世的担忧等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回避态度,社会采取的否定态度,让我们刻意忽视死亡的存在,电影书籍文化对死亡的过度渲染也加深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并产生消极的回避态度。社会采取否定态度会让我们可以忽视死亡的存在,电影书籍文化对死亡的过度宣传也会加深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过程经受的折磨,由此导致自尊丧失,对死亡讳莫如深。

我们不敢谈论死亡,但又要面对它,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科学的对待死亡呢?

笫一是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他们会接受大量的暴力,所以每位长到十八岁的少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二十万的暴力行为,但他们对自我价值能力身份产生怀疑时很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构成一种危险的人。在暴力行为中发生死亡和他杀是夺走生命的两大因素,可在这个时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疏远和对立的,遇到这种情况,积极努力和学习挽救生命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在家庭内部中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其次就是增加家庭成员之间讨论死亡的频次。增加对此事情的传达,最后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和观察。

第二个就是如何开展临终关怀。如果死亡已经到了不可避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著名的作家巴金在医院躺了八年,甚至被切开气管,他多次提到安乐死,他说长寿对他是一种折磨,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引发了法学和哲学医学之间的讨论,他们认为。没有满意的结果,生命和死亡的尊严是不可分的,但是我们要尊重患者的选择。

作为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曾提到过死亡与濒临死亡,共总结了五个阶段:死前心理变化阶段,从否认与隔绝到愤怒,再到交涉到抑郁,直到最后结束这一剧烈起伏的心理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而专业的临终关怀就能够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阶段,这种坦然的接受死亡,英国是最早的发源基地,后来美国和中国也有。

目前中国大概有两百多家关怀机构,那么什么是临终关怀呢?临终关怀就是让患者不是消极的等死,或者是安乐死,而是把临终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当事人的尊严、舒适感、控制感和有生命,你可以想想一个人一生都很幸福,但离去的那一段却很痛苦不堪,你能说她幸福吗?所以临终病人首当其冲的是他认为他是一个活着的人。

那么临终机构在对待这些人要进行人性的关怀,这些老人在最后阶段接受治疗,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他们认为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让他们经历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其实很多对临终关怀的病人,他们都具有幽默感和控制感,注重仪表仪容。在亲人的陪伴下,会用神态动作表达关心的同时,在熟睡中死去,没有痛苦的死去。

其实临终关怀就是用了一种治疗的方法,它就是一种在物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各个方面中满足病人家人需要治疗的方法。他的特点就是在不限制病人参与外出活动,跟他们保持联系的同时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同时病人提出想在临死前做临终关怀。他们的痛苦一般会在死后的第二周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伤心者会经历震惊,然后否认情绪不稳,罪恶感、失落和孤寂,解决死亡、自我恢复等六个阶段。

亲人去世后,要想真正的走出伤心的阴影,每天要完成四项任务。

第一要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其次就是悲伤带来的痛苦,然后试试应试者已经无法出现新环境,最后投入新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提出了一些办法。比如搜集一些相关者和伤心者的经验,开出一份如何走出伤痛的指南清单,还可以去找朋友聊天、一起散步。然后宣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最后的关键就是使自己忙碌起来,还可以种种花草和养养宠物,从而转移目标。

总之,就是我们要学着承认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从儿童和青少年开始进行死亡教育到治疗没有意义的时候,我们最好选择临终关怀,享受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痛苦的延长时间,轻者要通过人际交往疏导情绪,分散注意力等尽快的走出伤痛,开启新的生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要面对死亡而生活在当下,成为一个掌控自己充满力量的人。让自己不留下什么遗憾,从而享受生命的质量。

首先思考死亡等于谋划自由,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生活的质量也比较高的时候,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会更容易接受。书中举了一个玛格丽的事迹,她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人类专家,一生为发展中的国家,提供文化和传统知识。死后被美国传统授予最高农民的称呼。她在此前八个月公开接受死亡访谈。同时建议就是给自己尝试写一份报告,也就是死亡通知。你可以想一下,当你死后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希望为最爱的人做些什么,希望在这世界上留下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罗珀在上大学的时候是学医学的。一次机缘巧合,他听了一堂课,就是给自己写讣告,就是这份小小的经历让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其次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阿伟达斯写了一本书,做一个会老去的人,他说:让我们变老的最大好处就是学会如何看自己,说明你变老了,你会很容易抛弃世俗的看法,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百分之七十的老人不害怕接受变老。最后坦然地接受死亡,并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中国的古人就充满超前的意识,比如两千年前庄子就要求把自己抛尸荒野,供老鹰乌鸦来享受。这种坦然接受死亡的态度就是一个传播行为修养的心理学家。

死亡是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接触我们个体的无限性,我们才能获得力量和勇气,激发实现自我的一种潜能,应该说具备死亡的大智慧,将会拥有幸福人生的最大保障。所以享受当下,成为一个掌握自己生命的人,从而乐观平和的对待生活。

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可以走出焦虑,迷茫和思维,过更好的生活,参透生死终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死亡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哲学家也思考过死亡的问题及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生幸福的一刻。普通人天生对死亡恐惧,我们非常害怕死亡,甚至连死亡都不敢提,但是古代的哲学家对死亡具有着积极的态度,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挑战,所以应该不断的练习如何面对死亡,使自己的精神更加坚强来迎接人生的终极挑战。这样,最终面临死亡的时候就能不恐惧,有尊严地死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