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师?
中午的外教课上,外教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成为一名老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什么?”我脱口而出”耐心”。这好像是世人对于好老师的基本印象。然而细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光有耐心应该还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耐心仅仅是肤于表层的东西。
教师这个职业如果划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应该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好的品格。这应该是成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第一层次。但若想更进一步,成为一名好老师,进入教师的第二层次,则要有科学的育人的技巧,也就是说光自己懂不够,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懂,这点没有点过硬的教育心理学的底子,没有点方法技巧,没有点哲学功底,恐怕是做不好的,尤其很多理工科老师,往往会忽略。当然光会教人还不够,还要懂得爱人,要对学生有爱,而且是一视同仁的爱,学生学不好要有发自内心的焦虑和关爱。这样才能称之为一名好老师。可惜这样的老师目前以日渐稀少。能做到会教人的老师固然有,但能做到爱生如爱己,不为名利所动,在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浸润到传统教育医疗行业的今天,确实很难得。教师的第三个层次,我想应该是孔子那句“泛爱众,而亲仁”,要有博爱之心,要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大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愿意去做理想的殉道者,将知识,信念,对理想的坚持,传递给广大的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身体力行的精神的鼓舞下,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强烈责任感和进取心的人。这样的教师大多可称为大师,民国时称先生,在当时不胜枚举,在如今却寥若星辰。
教师节之所以会成为最早的公休节日,因为教师本身是个高尚的职业,自古中国尊师重教,泱泱华夏几千年,除了上世纪的特殊十年外,都把对教师的尊重作为做人基本的道德之一。而教师之所以被尊重,之所以高尚,不是因为他学识渊博,而被尊重,而是因为这一职业对于从业者的道德水准本身有着比其他职业更高的要求。教师其人不仅仅要有小家小我,更要学生有家国,甚至经常要求教师舍小家,为大家,例如如果上课时发生重大灾害,对教师的要求是要冲到学生前面,先以学生为重,而后才是自我。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一份糊口的职业,更有比糊口养家更重要的东西,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孩子就像幼苗,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很多时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责任重大。但对于教师自己,往往在过程中精进或获益并不甚多,所以教师本身是个需要牺牲的职业,像蜡烛一样,燃烧自我,照亮他人,这本不应该是句口号,而应该是教师职业的真谛。教师不应是市场经济中逐利的职业,而应该脱离市场经济的一股清流,教师应该是有气节,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的教书育人不因贫富而有所差别,不因美丑而动摇,这才是教师的风骨,和值得为人所敬重的原因。然而如今的教育者,能做到第一层次已经很难,若找到第二层次的教师已经实属不易,如若第三层次的大师,怕只能穿越到上世纪才能找到了。
当然,形成这种局面不应责怪教师本身,普遍问题的背后,其实多半是社会问题,体制建设问题,社会的多元化,市场化,法制化,去道德化,都会导致人心趋利,而护己。而教师的收入未能和他应有的社会地位相匹配,也导致了教师队伍无法留着高素质的人才,更多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人,很难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即使不慎跌入教师队伍,还会被人讽刺为巨星的陨落,比如前几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数学天才付云皓。形式主义之风一直从上世纪延续至今,求真务实的精神很难落地,教书育人的“教”“育”在教师每日密密麻麻的各种例行任务中反而变成可以忽略的一环,更多的教的责任育的责任推给家长,推给社会,舍本逐末的结果是整个教育变动浮躁功利,变成资本家逐利的盛宴。
在科技经济都在蓬勃猛进的今天,仿佛只有教育在倒退,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模式,等等都在倒退,没有人再在乎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而只能随波逐流,做个羊群效应下的盲从者。何以为师?无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