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抗到和解,谈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钝感力》这本书,我是以一种全程对抗的姿势读完的。如果说阅读是和作者的一种交流,那么每看完一章,我想说的话都是:“我不觉得,我不认同。”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我如获至宝,我是带着它能教会我一种方法,发展起这一能力的目的去读的。可是这本书从头至尾只是在告诉我,拥有“钝感”这一能力多么的重要,却丝毫没有关于如何培养它的只言片语。
是的,它没有教给我方法,这曾是我对本书最大的诟病。但在看完这段书的这段时间内,我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讨厌心灵鸡汤,其中对于那些以“没有给出方法”来抨击心灵鸡汤的人表示了抗议: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教会你方法,有时候文字只是给你力量,而方法是需要靠自己去找的。
我想这段对别人的抗议也可以拿来对我自己说。《钝感力》这本书它并不教你如何发展这种能力,它只是告诉你它很重要,亦或者它只是告诉你“钝感力”这三个字。
在知道这三个字之后每次遭遇打击,心情低落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它们,我会告诉自己拥有“钝感力”的人会如何面对当下的困境。与其说“钝感力”是一种能力,倒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一种应对打击,应对低落情绪的方法。
“敏感”和“钝感”是人的心性,并没有孰优孰劣。面对挫折,钝感的人可能遭受的打击比较小,外界的负面评价可能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
最近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新人赵南希和何旻哲同时加入到实习生团队,赵南希在我看来也是自信到令人发指的,但也因为感受到了团队老成员们的排斥,而备受打击,情绪失控。可何旻哲却丝毫不为所动,比较快的融入到了集体当中,这也许就是天性钝感者自带的先天优势。
但像我这种内心想法很多,时不时还得通过写作方式发泄的人,多半和“钝感”没什么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我才对书中所说全程的持反对意见。
在我看来,敏感不是一个贬义词,敏感的人对于事情的感受力颗粒度更低,如果愿意,他们能察觉到更多的细节,为自己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生活中,敏感的人能够更敏锐的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并且通常因为能够感同身受,他们更愿意照顾别人的情绪。
即便是面对打击,敏感的人虽然独自舔舐伤口的时间更长,但是承受的打击往往也与未来决心改变的动力成正比。
说了这么多,我今天当然不是来和书中的观点做一番辩驳的,我只是想站在一个天性缺乏钝感者的角度,谈谈我们这类人在面对生活暴击时如何更好的应对。
首先虽然我们不具备“钝感力”,但我们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来学习。就像上文所说的,当你遭遇打击情绪低落时,你可以想象一个具备钝感能力的人会如何做,参考书中对钝感的描述:
不太计较他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的做法,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
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也要听完马上抛到脑后。这种有益的钝感,与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
要知道,在大多数的场景下,面对打击,你是有100点难过,还是只有1点难过,并没有那么的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难过之后你的行动,只要你能做到不放弃,不逃避,迎难而上,积极处理遇到的问题,即便你内心不具备所谓的“钝感力”,你也一如一个“钝感者”一样勇敢无畏。
但对于这100点的难过,我们却无法逃避。它可能是沮丧,可能是失落,可能是自我怀疑,也可能是自我悔恨。当它如洪水将我们淹没时,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呢?
这里推荐一个我学到的“情绪标签法”,英文里叫“mental noting”。如果你遇到打击,内心很沮丧,当这种情绪在你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时候,你可以试试通过给这种情绪打上标签的方式来舒缓心情。
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在出现这种情绪时,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感觉就是“沮丧”,我会觉得没力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是某某事情导致我产生了这个情绪,上次产生这个情绪是因为某某事情,持续了多长时间。
当你能够在意识上认知这种情绪的感觉,你就不会长时间的深陷于这种情绪,因为你已经从这个感觉跳出来,而站在一边观察它了。
因为敏感,也因为世界的残酷多变,我们不可避免的偶尔会陷入某种负面情绪,我们需要感谢他们的存在,因为这其实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警醒。但同时我们必须拥有掌握自己情绪的能力,避免自己陷于某种情绪而无法自拔。
虽然说一个人是不是敏感,它很难改变,但是一个人应对打击的能力却是实实在在可以提升的。这并不是感受力的衰退,而是对人对事的认知在不断的提升。
如果我很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从内心到行为都在贯彻这一点,当遇到截然不同的评价时,一定比一个还没建立起完整自我的人承受的打击更小。
同样的,对于一项任务,如果你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你就可以对别人的评价做出判断,哪一个是中肯的意见,哪一个不过是无端的指责,面对负面评价时,你所遭遇的打击一定比那些完全将别人评价当成全部的人小得多。
以上所说的几点:一、行为上像“钝感者”学习,将负面评价抛诸脑后;二、通过给情绪打标签,主动控制负面情绪;三、有意识的完善自己对人对事的全面认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可操作、可培养的能力,至此我与本书的对抗也终于达成了和解。
读书是学习,也是探讨,当我们与作者意见向左,它有时也会演变成一种争辩。但争辩并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吵吵闹闹着有了不一样的收获,让我对情绪,对认知,对敏感、钝感都有了新认识和思考。
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我看来,敏感是本能,它带我们望见人间冷暖,万般柔情;钝感,是面对生活暴击时我们选择拔出的一柄钝剑,锋芒不露却也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