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了,一切就好了吗?
高考结束,那种释如重负的感觉我仿佛还能够重新感受一遍。
2017届的你们 轻舟已过万重山
前几天高考,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觉得还是考完说一些话比较合事宜。
6月8日过后,你们开始经历人生最漫长的暑假,开始肆无忌惮的放纵自己放飞自我,我觉得,应该告诉你们点什么了。
说点什么,我自然是感慨万分的,毕竟是经历过两次高考的人。
2014年 走出考场 跟大多数人一样 想着毕业解放了真好。2015年 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走出考场心中丝毫没有波澜。是啊 同样的事情在一年后再经历一遍 还有什么激动可言。
励志,热血,外加一点点自我感动,一直是讨论高考时的主流语境。这些大字报式的标语、誓词、鸡汤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如我们这样“过来人”都听腻的:高考完了,一切就好了。
大概是高三太苦太难,对炼狱中人,一个坐标明确的彼岸便是救命稻草——高考完了,便可以一把火烧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把撕碎所有的练习卷,逃离紧张兮兮的家长和无数起早贪黑。仿佛只要熬过高考,人生就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了。
但真相很有可能是这样的:高考的结束不是彼岸,在这个定位在 6 月 8 日傍晚的坐标之后,真实的人生中有远比高三应试更煎熬的东西。
在有关高考的一切尘埃落定后,你将迅速地被一纸志愿推入成年人的现实社会中,一切现实的关卡都在提醒,高考完了,一切并没有变好。
我所说的“更煎熬的东西”不只是就业、考研、婚姻、加班、买房等等这些现实的难关。
还在于,多年以后,或早或迟,你会开始追溯两个问题:其一,那场考试的结果对人生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实际影响?其二,在应试教育告一段落后,它是否在你身上打下了持久的烙印?
毕业之后的大多数,“他们大半被一个共同的命运注定。有官做官,无官教书。就了职业就困于职业,正当的工作消磨了二三分光阴,人事的应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阴。他们所学的原来就不很坚实,能力不够,自然做不出什么真正的事业来。时间和环境又不容许他们继续研究,不久他们原有的那一点浅薄学问也就逐渐荒疏,终身只在忙‘糊口’。”
站在象牙塔与丛林社会的交叉口,年轻人难免会质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对现实人生究竟有什么作用?
将这个问题回落到高考的节点上,高考的前与后,我们的人生所发生的转变绝不仅仅是排不排名/做不做题/需不需要为生计操心这么简单。
你从一个除了迎考没有任何选择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看似有选择的成年人。但问题在于,新的选择并不会让你获得想象中的自由——要不要放弃“铁饭碗”?要不要逃离北上广?要不要早早踏入稳定的家庭?选择的结果只会将你束缚进一个更狭窄的牢笼。
而对一个迈过高考关卡的人来说,比上面这些更容易让你觉得“不会好了”的,是不断升高的成就感阀值。成年人的成就感太过昂贵,远不如学生时代解出一道三角函数,或是背下一张“世界洋流图”那样简单可循。当成就感逐渐被消磨,你难免会像朱光潜笔下的学生一样,自感“终身忙于糊口”;尽管客观来说,“糊口”并不算是一种最糟糕的生活。
“我在十七八岁时,构想出的二十五六岁的自己不是这样的”。我们当年以为自己会著作等身,以为自己能创造更不朽的价值,现如今却只是忙于“糊口”。
这大概才是“高考完一切就好”这个谎言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方。年轻人们带着厌恶和反叛,抱着”考完一切就好“的信念,用一场考试试图完成人生突围,但与此同时,却从未真正地想清楚过,当包袱卸下后,你真正要过的是怎样的人生,而那样的人生日后要如何获得。
每个高考的“过来人”凭着一个念头熬过了当年,如今则将这个念头原样奉送给即将走进考场的新丁。但怎么说呢,一场毕业考,也许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