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之父手记(八):真羡慕你们那没有手机的年代
国庆长假期间跟儿子一起回到北方故乡小县城。我的目的是让他跟我一起回来看看年迈的老人家,强化一下孝道教育,同时加深一下对老家的概念。儿子在南方沿海出生和长大,对我的家乡的印象远不及我那么深入骨髓。他跟我父母的关系,用我母亲调侃的话说,就是一个“熟人关系”,这让我心里有一点无奈和遗憾的感觉。 好在儿子也知道我的老家就是他的“根”,看望爷爷奶奶也是他的道义责任,很乐意跟我回来。但由于语言和生疏的原因,想跟老人家亲热聊天就比较困难。
吃过晚饭,儿子客气地跟我父母打了个招呼之后,便开始低头玩起了手机。
我跟父母唠了一会嗑儿,担心玩手机太长时间对眼睛和颈椎都不好,便向儿子提议到街上去溜达溜达,顺便看看以前光顾过的那个卖羊肉串的买买提有没有开档。 儿子咽了一口口水,愉快地答应了。
两人在夜色笼罩的小街上一边转悠一边聊天。 问到儿子撩没撩到女朋友。他答说:差不离。问那算不算确定恋爱关系?他答说:那还没有。我又唠叨了一次撩妹秘籍(当然秘籍只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之要点,他说他已经明白了。
听儿子说话的语气,平静淡定,似乎有几分把握。这让我暗自感到些许振奋。毕竟看到了一线曙光了嘛。
儿子说,这次之所以能接触到学妹,得益于参加学校广播台的迎接新生、招募新人的活动,有了跟学妹交流的机会。平时在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机会太少。
我有点诧异:那么多年轻莘莘学子在一起,机会怎么会少呢?难道学校、班级或者同宿舍的同学不经常组织一些文娱活动或聚会的吗? 儿子说,如果参加学校所属部门和社团,活动会多一点。除此之外,班级组织集体活动很少,同学之间交流也很少,上完课后就各自散了,回宿舍玩手机。曾经跟上一届的一位学长聊过,学长说他们班有些同学,直到毕业都还不知道班上另外一些同学叫什么名字。
我说,那跟我们那个年代读大学时同学关系真的有点不同。我们班每个星期周二和周四,男女同学都会在一起打排球,周末班里同学会自发组织舞会,或者相约去五台山溜冰场溜冰。同宿舍的同学有时也约着去胜利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去山西路军人俱乐部看一些怀旧的经典西片。春天同学们会相约去爬牛首山,秋天相约去看栖霞山红叶。梅花盛开的时候,我们也曾经相约去紫金山的梅花山赏梅。班上也组织过去苏州看园林,去无锡游太湖。系里组织的年级之间的篮球赛、乒乓球赛也不少。那时候班上同学往来非常多,关系很密切,女生还帮我们缝过被子。组织活动往往是一呼百应,很多集体活动大家都踊跃参加。因此毕业这么多年,大家关系都还很好,回想起来都感觉非常美好。
儿子听了,表情有点天方夜谭似的,慨叹地说:“真羡慕你们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他说,我们现在组织一个活动,不知有多艰难。广播台有时难得组织一次聚会,但大家聚到一起也是各自低头玩手机,很没意思。班上组织活动很少,大家普遍往外走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宁愿一个人宅在宿舍里面玩手机,打游戏看动漫,或者搞点其他个人活动。
我说不是有班委会吗?他们难道不组织一些活动吗? 儿子说,班委会的同学自己都不想活动,哪里有兴趣和热情去组织活动! 我有点无语,说那你可以自己主动去约同学玩,自发地开展一些活动呀!
儿子说,我已经试过啦。约了一位室友一起到学校外夜跑,结果他们跑了1000多米就说太累。约了班上同学去看电视塔和灯光秀,他们说来回太麻烦了。约了其他同学去打羽毛球,他们说没什么兴趣。他们宁愿一个人呆着玩手机,也不想往外跑,觉得这样轻松自在。总之就是不愿意出去玩,喜欢一个人宅着。
我说,你们那些同学难道就没有社交的欲望和需求吗?
他说,我觉得,很多人玩手机,除了确实能享受很多娱乐功能之外,其实也是一种逃避社交的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
我说,我们那个年代同学好像大多没有这种社交恐惧症。同学们普遍不排斥互相交往,甚至颇有热情。要说制约的因素,恐怕就是那时的人大多有点害羞和不得法。
儿子笑笑说:“可能你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因此没有逃避的工具和港湾,所以大家很乐意扎堆在一起玩。现在有了手机,情况就不同了,我们这些00后就可以一头扎进去,躲在手机里面享受着那种游戏的快乐和虚拟的安全舒适感。唉!想想你们那个时候真好。大家能约着一起出去玩真的很爽!”接着又笑着补了一句,“真是应了那句话:每个年代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烦恼和幸福。”
我听了,心里有些得意,又有些同情。
儿子吐槽道,不少同学喜欢在空间签名说:“希望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带我去看全世界”。尼玛,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无趣的人,怎么可能遇到一个有趣的人!你自己一次连1万步都走不了,怎么去看全世界?你整天躲在手机屏幕后面,又怎么能克服社交恐惧症?”
看儿子说得慷慨激昂,有点儿小激动,我说你可不要成为一个小愤青。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儿子微微一笑说,那倒不会。我只不过是跟你一起才敞开来吐吐槽。
我鼓励说,你喜欢外出活动,可以尽量召唤、带动趣味相投的同学一起外出活动。
儿子说只能这样了。当然,有时也是有一些效果的。比如说打羽毛球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总算形成了一个羽毛球群,还是可以组织一些练球和比赛的活动。 另外,学校广播台的局面,近来也有了一些新气象。原负责人离职后,新上任的部长是个热情活跃的人,开展工作的方式也比较热情奔放和风趣。新招进来的几个学弟学妹也都活泼开朗,乐于交流,富有工作激情。因此现在台里的氛围比较好。我在台里算得上是一个业务全面的“老屁股”了,本来觉得有些无趣,打算这个学期离职不干了。现在台里又叫我多干一年,我也很乐意。
我表示赞许,说手机虽然“祸害”深远,但也可以尽量多找一些少玩手机或者玩手机与外出活动能并行不悖的人的。青春浩荡,同道中人总是有的!
儿子点点头,“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