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个大瓜LP理事会荐文专题品读经典《红楼梦》理事会点赞汇总

为什么读《红楼梦》?

2022-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捧个大瓜

我相信这个标题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是呀,世界文学史上经典名著很多,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可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阅读《红楼梦》是绕不过的一道坎。甚至有人说,没读过《红楼梦》,就等于没有看过书。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读它的必要性。

光听别人说,是不足以领略这种必要性的。自该书问世以来,有关红楼的“读后感”浩如烟海,众说纷纭,各持一家之见,最早的是脂砚斋,有脂批。然后有张爱玲的,蒋勋,白先勇,刘心武及马瑞芳等大大小小名家的,与脂砚斋随手眉批的不同,后来的人们通过深研红楼,竟然搞出一本又一本煌煌巨著,并且还能靠这个扬名立万,着实让人惊掉大牙。据统计,因一本红楼,而使得一众人等无论是写文章,或者进行现代方式的声音播读,都收获满满。庸俗点讲,靠着红楼吃饱喝足了。文雅点讲,他们,都从这部巨著中汲取到了养分,丰富和丰满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但他人读红楼的感受,毕竟是他们的,是他们在深读细研中得出的心得体会,要想读懂这部书或者将其中自己的所需,化为自己的营养,还得靠自己的细细琢磨,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反复阅读。因为,二手货,总比不得原汁原味来得有味道,况且,在解读之中,加入了许多个人的观点,而观点又是因人而异,不免有失偏颇或挂一漏万,极易导入误区。

我读红楼,从当初的抗拒,再到稍喜,然后至现在的必读和大喜。我有一个体验,每当感到文思枯竭或者是卡文之时,就拿过红楼,将以前读过的章回再细读一遍,立即就茅舍顿开,下笔就松爽了。

说不出什么具体原因,反正就是这样一种奇妙。而且通过凝神默想复习每一章回的情节和细节,就如啃骨头一般津津有味,蹇塞的思维便如泉水一样汩汩潺潺。更为有趣的是,读了红楼,再读其他书籍,往往一马平川,再也无所阻碍。这是为什么呢?

打个比喻,就如登山,你攀爬过最高峰之后,再去登小山以至丘陵,那就是如履平地般的轻松。负重过百十斤的重物,再去扛抬十来斤或者几十斤的东西,就会健步如飞。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耸立至今的高峰,腰酸腿疼攀爬过,后来的所有攀爬都会因此而“一览众山小”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红楼有此感受的。据在中学生中统计,在喜欢与喜欢的选择中,《红楼梦》赫然在不喜欢之列的榜首,令人瞪目结舌。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学生们的人生阅历,尚不足承载起这部书所表现出的伟大的思想,更有知识贮备的欠缺。而后者是阻滞住许多人迈入红楼门槛的拦路虎,往往望而却步。因此而导致人们去借助大小名家的讲解来读红楼,对于解读的反而孜孜不倦深研细究。

这其实是搞偏了方向。那些解读的,听着是很过瘾,但听过看过后,依然是红楼为红楼,自己为自己,不能进行有效的融汇贯通,势必会形成一翻开解读的书,很爽,一翻开原文,头大,读着读着打起了瞌睡。我以前读红楼就是此种状态。

改变这种状态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死啃原文,并抛弃掉那些解读的影响,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和打点。读红楼最难搞懂的是里面诗词歌赋以及必要的古代服饰首饰和建筑知识,这是最大的拦路虎。就得拿出武松打虎的勇气和果决,一拳一脚地打,一招一式地周旋,方能予以降服。 

我们大部分人背诵过唐诗三百首,很容易记住的。但对于红楼里面的诗,恐怕就熟背的很少了。揭示贾府从盛到衰的有名的十二首菊花诗,有几个能背得出?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和判曲,又有几个熟稔于心,细细把玩?我想,大部分人都是粗略带过,跳读过去。而恰恰它们是最美的风景,藏在整部红楼的深山崖谷之中。就像旅游一样,到名山大川,那些奇花异卉,飞流急湍,往往在险峰,在深谷,在陡峭悬崖,“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所以,死啃红楼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一章一节的细阅,绝不能浮光掠影。如此的反复,就是一个火到猪头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积淀文学语言表达艺术的过程。

我们读任何一部名著,绝不能仅仅限于对于其思想性的研读上,而应该更多的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文采撷取上。看他们是如何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来予以展示,如何精准用传神的词句描写景物及塑造和刻画人物。这些,都需要字字句句对原文予以用心揣摩和体味。而红楼所展示的,恰恰是最高的文学艺术水准。

略举一例,红楼第五回中,警幻仙子的出场,叙述时,仅仅一句话:翩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但紧接着,就用了一篇赋来对其予以描绘。这篇赋,从形、容、神、才、貌诸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对其誉美,亦幻亦真,虚实相间,缥缥缈缈,触手可及而又十分遥远。美得不可方物,却又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不细读这篇赋,或者跳将过去,那真是辜负了曹公的一片才情和苦心。

警幻仙子其实本身就是金陵十二钗的综合体,从这篇赋中就可看出端倪。金陵十二钗是分解了的警幻仙子,都是从这篇赋上的字字句句所生发。什么“宜嗔宜喜”、“出没花间”、“徘徊池上”、“回风舞雪”、“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文若何,龙游池沼”、“其神若何,霞映澄塘”,等等,都从以后的金陵十二钗具体的展示上,找到这篇赋的影子。

我也是熟背了这篇赋之后,仔细回味,才有所感悟。警幻仙子“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如果自己不懂这其中的相思缠绵,并深有体会,如何去履行职责?所以,她本身就是情痴情迷情怨情恨的集合体,是金陵十二钗的汇集。

红楼的另一篇赋,则是王熙凤探望久病的秦可卿后,入会芳园往天香楼的途中所述。这赋有意思,明写会芳园的景致,暗含秦可卿与贾珍的不伦之情。起首就是“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

要知道,若耶溪是西子与范蠡订情之处;天台为刘晨、阮肇遇仙女而成就一段姻缘的地方。此赋结尾为“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风韵。”这“别有幽情,倍添风韵“,是不是贾珍的”家花没有野花香“的另一翻版呢?

因此,红楼里面的大有深意,从正文上看,有时看不明了,但细研诗词歌赋,就于朦胧中渐渐看出端倪,是长镜头的短镜头,愈来愈分明,愈来愈清晰和茅塞顿开。

除此之外,红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于平淡如水的吃喝玩乐之中,写得花团锦簇,波澜起伏。于最平淡之处,揭示最不同寻常的人生哲理。而且,提炼的生活细节时隔一百多年,依然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观察和感悟生活的非凡的能力,更是值得细细把玩。

我以前读王跃文的《国画》,总感到似曾相识。深研红楼之后,方明白,王跃文是汲取了红楼的营养,才成就了《国画》的洛阳纸贵。

那么,还犹豫什么,捧起红楼读就是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