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简述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90ab24c1aab6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研究社会认同的主要进程,这一理论自泰弗尔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首次提出后就开始发展,代表着一种欧洲社会心理学与北美的个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分离,这一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群体间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视角,不仅关注个体心理变量的控制,同时关注群体过程的分类模式。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由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其后的自我类别化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最优特质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群体动机理论(group motivation theory)的发展而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本群体产生认同,进而推动内群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敌意(out-group hostility)。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来识别环境,同时也识别并对自己进行分类,进而通过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而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认同。

40多年来,社会认同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对于内群体冲突解释的最典型理论。那么,社会认同理论何以能对内群体现象予以解释并有所贡献呢?社会认同理论是群体认同与群际行为方面最具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正如布朗(Brown)指出的那样,社会认同的贡献来自它的四个关注,即关注内群体偏见(ingroup bias)、关注地位不对等性反应(responses to status inequality)、关注群体内部同质性与刻板印象(intragroup homogeneity and stereotyping)以及关注通过关系而产生的内群体态度改变(chaning intergroup attitudes through contact)。
动态性 缘于它的过程性,社会认同的结构是一个基于记忆、意识、生物有机特质、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等互动和影响的动态社会结果,社会认同根植于一定的心理过程,如思维、行为和情感等。
复杂性 基于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多重群体身份间的个体个体主观性的表征而言。

管健著,身份污名与认同融合 城市代际移民的社会表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第260页

发展和整合的四个阶段(Amiot,2007)

Amiot,C.E-,Sablonni6re,R.,Terry,D.J.,&Smith,J.R.2007.“Integration of social identities in the serf:Toward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Review 11:264.

四种双重认同的结合形式(Roccas & Brewer,2002)

Alternative structures of multiple ingroup representations
Roccas,S.&Brewer,M..B.2002.“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88.

社会认同威胁 Branscombe,200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