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我在工作中的成长》该归入工作类笔记本还是成长类?
昨天印象大使群里有朋友推荐少数派知名作者Jailbreakhum和文刀汉三他们的一期播客,我觉得里面有一块内容特别受启发,特别写出来给朋友们分享。(播客链接:http://checked.fm/15 )
播客链接:http://checked.fm/15一、我们关于分类的困惑
我相信不少人和我有相同的困惑:不知道印象笔记中的文件夹该如何分类。
有朋友笑了:
那有什么不知道的,建几个文件夹的事,相同类别的笔记归档在同一个文件夹内不就得了?小白!
我一听也笑了:
那比如说我有两个笔记本,分别记录我的工作和成长;
- 那么《我在工作中的成长》是该归入工作类笔记本呢还是成长类?
- 随意是吗?笔记数目少还好找到,如果我有1万+的笔记,你想让我找到何时?
- 搜标题是吗?短时间内我还记得标题的名字,时间一长我只模糊记得和工作或成长有关,具体记不清了,你让我从何搜起?
- 新建分类是吗?因为一篇文章就建个分类,以后这种问题多呢,你总不能都新建分类吧?海量的笔记本数量、每个笔记本下只有两三篇笔记,你饶了我吧,我还不如不分类直接找呢!
结论:印象笔记中的笔记本和电脑上的文件夹就像容器一样,都具有排他性,一则笔记不可能同时放在两个篮子里。企图用笔记本或文件夹科学分类来达到快速搜索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怎么解决?
Jailbreakhum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标签系统替代笔记本系统。
小白的困惑标签是一个人或事物的属性,一个人一次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但他可以携带不同属性。打个比方:
侯志强,男,30岁,英语教师,班主任,8+1成员,印象笔记大使,坚果云效率大使,……,目前正在学校办公室里码字。
这意味着:
- 我眼下不能同时出现在北京或巴黎,这就是笔记本/文件夹;
- 我可以同时具有上面的所有身份,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加无限属性在自己身上,这就是标签;
- 如果我舍弃笔记本/文件夹,改用标签分类,就意味着“30岁”的分类下可以找到我、“英语教师”分类下可以找到我、“班主任”分类下可以找到我、“印象笔记大使”分类下可以找到我……只要我在笔记上贴了这个标签,你就可以顺着这个标签找到我!
三、笔记本/文件夹和标签的优劣比较
当然不是说笔记本没有用处,我把二者的在印象笔记中的功能简单罗列一下,大家可以做一下对比:
- 笔记本最多只能建250个,而标签最多可建100,000个,表示不建议建太多的笔记本;
- 笔记本支“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三级嵌套,而标签则支持无限级嵌套,表示不建议建太多的笔记本层级以防迷失在笔记本迷宫里;
- 笔记本一次建立无需重建,后来的笔记只需要归档,整理时有一种做减法的愉悦感,但容器属性导致不易查找;
- 标签建立之后每次新建笔记都需要重复添加,整理时有一种做加法的沉重感,但兼容属性导致查找方便;
- 笔记本数量的有限性导致归档时思路清晰,标签数量的无限性导致添加时总想不起以前添加过什么标签从而产生犹豫心理。
四、可尝试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一) 精简笔记本分类,体现工作流;
印象笔记就像一个信息中转站或个人图书馆,要让信息流动起来。
- 先建一个“收件箱”笔记本组,下设“剪藏类”和“原创类”笔记本,把从四面八方收集的信息暂存至此。这是输入环节;
- 建立一个“处理中”笔记本组,下设“紧急处理”和“延后等待”笔记本,每天清空收件箱,并按照笔记的紧急程度进行暂存和处理。这是整理环节;
- 再建一个“参考资料”笔记本组,下设粗略但绝对没有交集的笔记本,把处理完毕、基本不再改动的资料归档。这也是整理环节;
那么输出环节怎么办呢?整理不就是为了用吗?有以下两条建议:
(二)合理规划标签,利用标签分类
淡化笔记本的分类功能后,标签就成了分类信息的主阵地。因此一定要打好分类框架,以后慢慢优化。建议在建立标签体系时使用Xmind之类的思维导图,容易理清思路。
具体该建立什么样的分类要因人而异,而且我本人还在迷茫中,抱歉帮不上你。
(三)科学命名笔记标题,全局搜索全靠它了
一般而言,搜索想要的笔记时在文件夹或标签系统下来回翻找是比较低效的行为,有辱印象笔记的鼎鼎大名。所以建议你使用全局搜索(PC端快捷键为win+Q
;Mac端快捷键为⌘+J
),无论是标题、标签、正文、文档抑或是图片,只要包含被搜索的关键词,都可以做到秒搜。
但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 你必须好好琢磨怎样科学命名标题,这个很重要,方法可以参考标签体系的建立;
- 全局搜索无法跨属性搜索。比如你的一则笔记隶属于“工作”文件夹,贴上了“成长”的标签,你在全局搜索里输入“工作 成长”这样的关键词,很有可能搜不到这则笔记。但若标题、标签、正文或任何一个属性内同时含有“工作”和“成长”,则可以搜索出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科学命名了。
结束。希望对你有用。
公众号年度目标已完成29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