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美文共赏读书

处暑 | 暑气渐去热渐消

2021-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少阳手记

处暑习俗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民间会有庆祝“中元节”的民俗活动。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其中有个活动叫做“放河灯”,也叫“放荷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处暑气候

处暑处暑,就是“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但是并未真正进入凉爽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在处暑节气,人们要当心“秋燥”伤人,注意平时的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

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

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千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跟上呼吸道感染并不相同。

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处暑饮食

立秋15天,是清废水的15天。

处暑15天,是强脾胃,以助秋气的15天。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

但对于消化能力弱的人来说,急于秋冬进补反而加重了脾胃负担,损伤了气血,适得其反。

这段时间最适应健运脾胃,下面这碗“南瓜小米粥”帮到你。

【材料】南瓜200克,小米1把,百合20克,绿豆15克,马蹄5个

【做法】百合、绿豆洗干净,提前浸泡半小时先煮,大火煮开后,关小火再煮20分钟后,放入剩余食材,再煮30半小时,绿豆软烂即可。

百合润肺补金,调畅情绪;绿豆清热消暑,马蹄养阴润燥,消解尚存的暑气。

小米是最补虚的食物,是旧时给病人、产妇吃的,再加上敦厚的南瓜,一同起到健脾护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功效】补脾润肺,养阴补虚。

黄色的食物“土气”最旺,最能养脾健胃。

处暑期间每天来一碗,能很好地滋养脾胃。

养生事项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

秋季可以分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般来说,出伏的时间在处暑节气前后。

出伏后,一定要记得发伏暑。

加上现代的生活习惯,到处都是空调,外在的阴寒又闭住了毛孔这个散邪的渠道,邪气都藏在了三焦膜原。

这就是伏暑了,它会在人体潜伏,容易造成由暑热或暑湿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建议大家处暑、出伏这几天,泡膝泡脚,发一发伏邪,以健脾胃。

                                                                              大家在处暑都有哪些习俗和养生方式?

                                                                                                   ·欢迎在下方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