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千黛书评——艺术文化类想法读书

营造自然山水境域的中国园林艺术

2021-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山千黛

除了自然山水之外,山水园林也是人们普遍偏爱的旅行休闲胜地。徜徉在优美的园林之中、观山览水,品味造园者精心营造出的一景一物,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丽阔大,还是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都是中国园林创作的代表。

山水园林营造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也是一种巧夺天工的创作艺术,既要运用精巧的人工、奇妙的构思去创作山水,又要令其贴近自然、避免斧凿的痕迹。北宋皇帝赵佶在《艮岳传》中曾这样形容北宋山水宫苑艮岳,“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属,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谷”。

《吞山怀谷》是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汪菊渊所著的一本讲述中国山水园林艺术的小书。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梳理了从西周素朴的囿到明清文人山水园的园林特征变化,讲述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下篇从园林整体布局、掇山、理水的原则和手法等方面,讲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传统。

所谓山水园,即将山和水之景同时收入园中,互相映衬,形成百般变化,供人游览。在《洛阳名园记》中,作者道出,“洛人云: 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园而已,予尝游之,信然”。可见,一个建造成功的湖园,能够把宏大、幽邃、人工、苍古、水泉、眺望等诸多不同特色的景物形态包罗其中,令游人一次领略不同风格的景致、充分得其趣味。

最早的山水园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囿,就是把一片地域围起来,建有高台可登临观赏、池沼可豢养鱼类,草木鸟兽都养在囿中,确实比较素朴。到秦汉时代,讲究“一池三山”的模拟仙境,对圆中包含池和山的组成更加明确起来。

南北朝时代开始,对自然山水园的追求逐渐兴起并不断强化,到唐代形成自然园林式的别业山居,至唐宋的写意山水园,园林的设计更加复杂精巧,注重对自然真趣、诗情画意的境界的追求,迎合士大夫文人的风雅生活方式。发展到明清的文人山水园,更加强调主观的意兴、文学趣味等感观因素。

从西周时期的囿到明清的文人山水园,山水园的发展始终在不断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反过来说,山水园的风格演变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比如秦汉时代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人自成一派,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山水田园的风雅等,在山水园的风格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显著的时代文化印记。

山水园是创造山水、自然的生活境域,是错落有致、丰富多变又浑然一体的综合园林景观。虽然山和水是其主要构成,但绝不只是有山有水那么简单。

《吞山怀谷》中这样描述,“山水园不只是山水泉石的园景而已,它包括了云烟岚霭(气象条件)、晨昏四季(时间条件)、树木花草(植物条件)、鱼禽鸟兽(动物条件)、厅堂廊榭(园林建筑)等多方面题材综合融成的一个美的自然和美的生活的境域”。

要创造如此复杂的园林,必然需要造园者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运用纯熟的技艺来实现。《吞山怀谷》的下篇重点从布局、掇山、理水、植物等方面,介绍山水园林艺术的传统经验和方法。

想要让山水园的所有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布局上就要精心构思,要注重相地合宜、景以境出、巧于因借、起结开合。粗略来说,就是整体布局要基于原有的自然条件,景物设置要服从总体布局,善于巧借近景远景、因循基势,不同景物之间通过起结开合自然地过渡,融为一体。障景、隔景、借景、对照、框景等,都是布局时常用的手法。

掇山也有许多讲究。大山、小山、掇山小品因规模不同,其堆叠方式也各有千秋。峰峦山谷各有姿态,洞府的构造各遵其法,理石、点石、堆石、选石,都有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根据石性,“源石而生,辨石之态,识石之灵”,选择适宜的方式堆叠,取势为主,趋于自然,合宜得体。

理水虽然具体方式有异,但同样需要根据水源和地形的天然条件、在适应主题来设计。湖泊池沼、河流溪涧、曲水、瀑布、喷泉,各有设计和营造的手法,都要依从水形岩势而定,要富于变化,更与其他景物和谐统一。

山水园林是大众熟悉的景观,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本《吞山怀谷》作为中国山水园林艺术的科普书籍,能让读者了解山水园的发展简史以及主要的营造原则和手法。通过《吞山怀谷》的讲解,也能让读者在游览山水园林时,更进一步去体会园林建造的巧妙构思和所营造出的自然意境。

2021.10.06雾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