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十块钱李子送十包盐丨如此促销,真的好吗?
“赠送促销”是通过赠送产品、服务等方式吸引消费的销售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让消费者在自掏腰包的时候,心理上能获得“划算、便宜、多买点儿”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促销宣扬“花钱等于省钱”的消费观念,让你自愿把钱包变成商家的“提款机”,令人防不胜防,让人很是无语。
傍晚,陪妻子遛娃归来,路过一个街口,看见斜对面水果店门前摆着几个竹提篮,提篮里的青脆李堆“冒了尖儿”,瞬间引得人馋虫大动,顺口对妻子说:“卖点李子带回去吧,好几天没吃了”。
妻子知道我好这口,爽快应承:“没问题,你抱娃,我去买。”我心想:家有贤妻,人有口福,甚好甚好!连忙逗笑着接过儿子,屁颠屁颠儿地走到马路对面。
在购物这件事情上,男人是理性的存在,女人感性的代表。对男人来说,购物的标准第一标准在于“好用”;对女人来说,购物的第一标准在于“好看”。这就导致了,一个家庭当中,女人的衣服永远比男人多,因为好用的试过才知道、好看的随处都能见。
刚走近装李子的提篮,只听旁边一个拿手机的年轻人随口说:“买十块钱李子,送十包盐。”小地方熟人多,大街上开玩笑是常有的事,我们都没在意。不过这次显然不是开玩笑,只见店主一边拿购物袋一边说:“一斤李子十块钱,另送十包盐,快递到家,都来看看啊!”
就这几句话的功夫,原本稀稀拉拉的街边迅速围过来好几个人,都不问价钱,拿了袋子蹲下挑李子。妻子本想多买一点儿,我觉得那李子成色一般,不像本地“麦黄李”,不知道好不好吃,就制止了。李子称好,那年轻人走过来,让妻子扫他手机上的二维码,然后热情地帮忙操作一番,在APP上领了十包盐。第二天下午,快递来电话,盐送到了。
按照本地市价,最便宜的食盐两块钱一包,十包就是二十块。买十块钱李子,送十包盐,商家至少亏损二十块前以上,除非脑子进水,没人会傻到这个份儿上,摆明了就是“赠送促销”,用赠送低价商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即所谓的“‘引流’”。说到这儿,不妨反思一下生活中常见的那些“赠送促销”方式。
第一种:赠送。比如,买几送几,买大件送小件,买主打产品送附加产品或试用装,买产品送服务,等等,五花八门。总归一句话就是“讨好消费者”,让消费者这个“上帝”痛痛快快掏腰包。
第二种:打折。比如,购买一定门槛的产品可以打折,数量越大,总值越高,打折越多,甚至还有折上折等等。
第三种:办卡。比如,购物的时候免费办会员卡,或者付钱办会员卡,会员等级越高,以后到店购物的折扣越多,享受活动优惠也越多。甚至还有商家会在会员生日的时候,赠送小礼品,以增加消费者的粘度。
第四种:抽奖。比如,很多商家会“找由头”搞让利促销活动,开业、逢年过节、公司重要纪念日等等,都可以拿来做推销的噱头,吸引消费者买买买。
第五种:返现。比如,买一定价值的东西返一定比例的现金,说是现金,商家不会痛痛快快做“一锤子买卖”,而是给代金券。一般情况下,代金券有大有小,不会让你一次性用光,买东西到一定门槛才能用多大面值的代金券,都是设定好了的,目的在于吸引人反复买,反复消费。
第六种:充值。商家通过充值返现、充值享受打折、充值赠送商品和服务等方式,加快资金回笼,吸引消费者把钱拿出来。
第七种:降价。商家通过降价甩卖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实际也是赠送促销,大体上是“半卖半送”的状态。
第八种:尝试。免费品尝或试用,吸引消费者消费。
第九种:比赛。参与商家组织的唱歌、跳舞、表演等比赛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围观、互动、抽奖等。
第十种:捆绑。商家把主要商品价格定得“有整有零”,然后通过“满整数”享受折扣、抽奖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在购买主要商品的时候,“不得不”搭配一点其它的商品“凑数”。
“赠送促销”的本质在于抓住了人“少花钱、多购物”的消费心理,尤其对偏好购物的群体,“杀伤力”极强。所以,也常听人说,在日常生活消费市场当中,谁的钱最好赚?女人、老人、孩子当排前三。事实上,某宝、某东、某会等等这样一些网络销售平台的数据显示,女性消费群体占据大半壁江山,说“巾帼强于须眉”也不为过。
“赠送促销”作为商家促销的一种形态,原本无可厚非。但事实在于,再好的方式用得太多太滥,难免滋生一些不好的现象。
其一,刺激“过度消费”
好东西多,加上优惠多多,总能诱惑你买买买,陷入“购物一时爽,还款泪两行;上月账单清、本月账单至”的恶性循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在于,好多东西只是看着“划算”才买的,不一定马上要用,甚至不一定用得上,买回来放在那儿,可能很快都忘了,白费钱不说,还占用宝贵的生活空间。等到哪天不经意翻出来,说不定又要经历一次“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情感纠结,自添烦恼。
其二,养成“消费主导生活”的“享受型”习惯
在传统观念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多大的肚子装多少饭。“赠送促销”“勾引”着你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买得起又有用”的好东西,“刺激”得你不由自主掏出手机、掏出钱包买买买。买东西是一种习惯,和吃饭睡觉一样,当一个人陷入其中以后,会下意识地对购物产生浓厚兴趣,乐此不疲。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上街必逛商场,用手机必翻购物网站,一刻不买心发慌,一时不买手脚无处方,一天不买感觉要发疯,整天说的、做的都是买买买的事情,这种状态,哪有心思干点正事儿?
其三,造成很多浪费
商品的价值在于用,不用的东西,买得越多,浪费越大。“赠送促销”让人欲罢不能,图一时畅快买买买,难免买到一些用不上、不好用、用不着的闲置物品。这些物品对消费者来说,是花钱买来的;但对生产者来说,是耗费劳动力、时间、成本等生产出来的,平白无故浪费掉了,实际上就是没有体现对劳动的尊重、对价值的尊重、对人性品德的尊重、对自然物质的尊重……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其四,对下一代造成不好影响
小孩子模仿能力强,大人干什么,他很快就能学会干什么。有空的时候,不妨走进商场、超市,有时候会看到孩子要这要那,大人不买就撒泼打滚的现象。如今的家庭,孩子普遍较少,大人们都像心肝宝贝一样疼着,捧在手心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提的要求,只要不特别过分,一般都会满足。所以,有孩子的家庭,从孩子出生到成长,衣帽鞋袜、锅碗瓢盆、各种玩具等等,一天天增多。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装满”儿童房,条件次一点的也会堆满整个墙角,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促销和消费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怎么破?还是得从自身做起。
第一,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
消费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无限制的消费,只会撑大欲望,让消费占据生活的主导。扩大消费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过度消费、过度享受,貌似偏离了鼓励消费的初衷。理性消费,用得上的就买,用不上的,或者可用可不用的(一般使用率极低)的,能不买就不买,省钱又省事儿,还不至于造成浪费,何乐而不为?
第二,传承“量入为出”的好传统
在传统生活观念中,勤劳节俭,量入为出,细水长流,等等这样一些理念贯穿于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要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中出个“寅吃卯粮”的主,周围的人一准儿批判这人为“败家子”。如今,享受型生活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是“超前消费”行为的泛滥,这也导致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网贷案件。暂且不论超前消费好不好,单说一个现实问题,今天花掉了明天的钱,明天怎么办?明天花掉后天的钱,后天又怎么办?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旦出现个要用“大钱”的突发状况,拿什么去应对?
第三,留下一个健康向上的好家风
老话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如今已然有了突破这个“魔咒”的例子。前几天,网上爆料,霍启刚、郭晶晶夫妇带孩子下田插秧体验生活的事情,一度引发网络热议。在笔者看来,豪门夫妻带孩子吃点儿苦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细心的网友会发现,不论是霍启刚夫妇,还是周润发、刘德华这些常青树明星,网上都有过关于他们生活简单、衣着朴素的新闻报道。人们常说家风,家风是什么?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家门的风气,风气好则兴旺发达,风气不好则戾气重生。在身教大于言传的家庭氛围中,大人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影响深重,生活习惯、消费习惯这些随时出现的行为,尤其容易被孩子所模仿、所放大。试想一下,一个整天抱着手机买买买的父母,有多大可能养出一个对物欲理性的孩子?
买十块钱李子送十包盐,收到盐的那一刻,我没有欣喜的感觉,只有沉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