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儿童文学

那些被惯坏的孩子,长大之后都怎样了?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1人  b82c13aa0196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现在“花式宠娃”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样的方式真的是“为孩子好”、“爱孩子”的吗?我们先看看那些被惯坏的孩子,他们怎么说。从心开始的小编搜集了最近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的相关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A:从小被父母宠爱,事事都以我为中心,导致我现在爱依赖他人,不独立,不顾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我现在很想改变,不知道在社交中怎样对待其他人,不知怎样与朋友相处。

B:小时候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就会很溺爱我,我基本不用做家务,学生时,性格胆小懦弱,不爱交流,现在,我感觉做什么都不行,还像一个孩子一样,这算心理疾病吗?我该怎样走出这种性格呢?

C:上学时,作业没完成,父母就想办法代写;和同学发生矛盾,他们就去学校帮我说理;考试不及格,父母就托关系说情。后来我长大了,可是他们还是把我当孩子看待,搞得我在同龄人跟前很没有面子,还说我娇气,我想改变自己,也想让父母改变,不能让他们再这样对弟弟了,害怕弟弟长大以后和我一样脆弱。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人应该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小时候被特殊照顾和关注,想要什么就能轻易地得到,或者是父母总是代替自己去承担责任,过度地呵护我们,于是没有经历挫折的我们,在遇到挫折时,就会感到自己会很自卑,我们想变得独立、乐观又成功。

其实能来心理咨询,就说明我们是一个有着良好自知和反思的人,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有着比较清晰认知的。意识到了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另一半,就是与咨询师一同探索了。

如果看这篇文章的是爸爸妈妈,那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娇惯孩子,0至2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2至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想让孩子发展的更好,不如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他的能力,而我们要做的,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是做孩子的垫脚石和心灵休憩的港湾。

我们也需要思考,溺爱孩子的原因是不是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过去可能受了很多苦,于是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想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实则是想无限度地爱自己,弥补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苦难。爸爸妈妈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那我相信这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开始。

总之,真正地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自己的主见,成长出独特的自己。家庭成员通力合作,互相理解与包容。家庭中的任何一个人的改变,都能带动一家人,只要我们有改变的动机和欲望,什么时候成长都不算晚,心理咨询工作者们会与我们共同制定成长目标,提供情感和应对技能的支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