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龙与地下铁
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抑或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比如顺藤摸瓜。比如听音乐,某一段时间喜欢某一首歌一定会去酷狗里面将那首歌的歌手找出来,然后顺着那位歌手的歌单去听。
也不管好听还是不好听,也许就刚好喜欢的那一首很好听,其他很一般也没关系。也会去找这位歌手的相关作品。
再比如看电影,如果某段时间喜欢上某一位导演或者演员的作品,也会一股脑儿去找到相关作品,有时间就如痴如醉得排着一部部看完。没时间就一部一部慢慢排着去看。
再比如,读书,也是一样。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某位作家或者因为某位作家而喜欢上某部作品便会一口气都找出来。不管名气大名气小,都排在书架上再说,然后一本一本读完。
比如读大冰的书是这样的,张嘉佳的书是这样的,读毕飞宇的书是这样的,郑执的书是一样的,马伯庸那更不消说的。
看过马伯庸的第一篇《两京十五日》后,把《长安十二时辰》及其彩蛋《长安的荔枝》、《风起陇西》等纷纷读了一遍,昨天打开的是《龙与地下铁》。
这都是搜他的作品列表,书名看起来还不错的找出来读过的书。龙与地下铁就是第一本衍生物。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印象远没有长安十二时辰那样好。
开篇看到飞机又看到哪吒,又看到是贞观大唐的背景,还有龙与地下铁,一时不知道是历史小说还是科幻小说还是童话,看到中间我认为自己其实是在第一篇职场指南。
这本书的写作想法是非常新颖而特别的,把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哪吒这种神话人物放到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背景。
再加上地铁和飞机这种现代元素,也没少了剑道这种奇异力量,让故事架构变得非常充实,作者非常擅长写这种大开脑洞的故事。
在回程飞驰而过的高铁上读到高潮部分,在宁城的地铁里读到了龙与地下铁的最终和谐共处的关系,故事的节奏很符合我的的行程节奏。现实的地铁和故事里的地下铁重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很微妙的气场。
当我钻出地铁,全书完掩卷。觉得这本书里马亲王的立意还真是不错,有点宫崎骏的童话寓言。

图志:忘了是哪个城市的高铁月台,一条“长龙”蓄势待发
故事立意很高,主旨讲的是人类如果一味的从自然界、从其他物种身上索取,最终会自食恶果。
看到那个清风道长利用龙来获得皇帝的信任和资本投入的时候恨得牙根直痒痒,但是他又确实是一心一意想保护长安城,这就是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执吧。
好在大虐龙危机结束以后,天子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从此龙与人类各取所需,和谐共处,让社会更好更高效率地运转。
因为不再是小孩了,童心也不在,看见什么都首先想着这个有没有用。今天志总也表达了自己的读书看法说读书就是寻自己心,自得其乐。对呀,老是想着有用干吗。有用又不能当饭吃。
故事结束后,还有3个小短篇。读之前看到写的是外篇。以为是彩蛋,和全书的故事有关。读完才发现,说是没有关系又好像有关系。
最喜欢第一篇关于长城的探险和女孩的勇气。我自诩也是个驴友,但是绝对没有这两位北京姑娘的探险勇气。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和哪吒遇见甜筒一样,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冒险主义精神的,才能有奇遇。
金庸武侠小说里那些大侠学成神功,也大多先是有一些意外或不小心跌入悬崖谷底的冒险才得到的。
第二篇的故事不错,也是关于长城,但是总是感觉故事还没讲完就看到了句号。总是隐隐觉得这是马亲王在为以后的大长篇埋下的一个引子。
最后一篇关于冰冷宇宙下的绝望和反抗。火星大冲运,通篇读下来发现又是马伯庸式的黑色幽默。火星大冲运难道不是疫情之前的春运吗?
很多细节比对,简直形象极了,讽刺又幽默极了。现在的节庆也是一样的,今天开始火车票就开始难买了,明天明天全部没票了,所以今天提前结束了出差。
时隔三年,今年8月份大冰又出了一本书,叫做《保重(一)》,看简介依然是一如既往,讲述那些凡人琐事、凡尘微光、烟火凡尘等。
我赶紧找出来放在书架上,嗯,十一的归途高铁,就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