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重要,七月十五也重要!
明天就是七夕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现在应该都沉浸在即将来临的凌晨12点,当然我自己也不例外,七夕我会给喜欢的人发红包,给爱过的人送花,也会祝福大家七夕快乐!
但是过了明天,没有几天,还有个很重要的日子,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
“过七月半”,是我故乡东台地区(盐城东台)江苏片区一年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轨之庄严神圣,仅次于春节。
按旧俗,故乡祭祀祖先的仪轨,一年中有三次,分别在清明、农历七月十五以及春节(除夕)。这三次祭祀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时间和贡品有差异。
每年的清明节,祭祀时间是要再早上,农历七月十五是在中午,除夕是在傍晚。
所以故乡旧说,农历七月十五前的中午时分,各家的祖宗都会出门,路上群鬼熙攘,小孩们最好不要出门,尤其不要玩水去。
过七月半的核心是围绕祭祀祖先展开的,是个祀鬼的节日。所以,仪式过程的严肃虔敬最为重要。
在江苏很多地区都有很多旧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之前,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都要择日摊茄饼。所谓茄饼,就是用时令蔬菜做馅,用米粉或面粉包裹,做出的月牙形饼。
农历六月七月间,正是茄子收成的季节。过去农家食用油匮乏,米粉面粉做的饼需要油,生茄子不吃油,用茄子一蘸,在锅底一抹,权当放了油。
茄饼不仅是美味的民间食物,更是过七月半祭祀不可或缺的食品。至于为什么,我不清楚,我周边的老人也只知道祭祀必得有茄饼而不知其所以然。祭祀仪轨的传承,大多都是这般见样学样传承下去。
按旧俗,过七月半祭祖,八仙桌上需摆上七样菜:鱼、肉、茄饼、豆糌饼、豆腐、百叶、青菜。(以下有些收集材料然后自己编写)
鱼,按旧俗须用故乡产的一种野生的鱼,蹿条鱼,过去故乡河里最多的一种小鱼,一般不过虎口长,与白条是近亲,但不值钱,却是祭祖必须。不过这些年故乡工业跃进,河流污染,蹿条鱼虽有,但很少有人去捕钓了。于是,稍微讲究些的人家,改用了鳊鱼,这在旧时也是可以的,不讲究的甚至用起了草鱼——按旧俗,草鱼是不能用来献礼的。(这些都为搜集的资料)
猪肉,旧俗也要用肋条下得那块,现在都比较随意。
豆糌饼是故乡特色菜肴,材料是豌豆粉之类,用勺子笃出来,旧时主要是炅央祭祖献礼之用,如今是传统美食,唯有江南尤其常武路最常见。
至于豆腐百叶,只要有关炅央祭祖,都是桌上少不得的菜肴,属百搭菜。
除了这些菜肴,八仙桌北、东、西三方都要摆上洗净的碗筷酒盅调羹,这是给祖宗准备的。摆多少副,按与祭祀者关系密切的祖宗数量定。中国是个祖先崇拜国家,家谱上所载祖宗太多,全摆是摆不下的,所以,祭祀的主要是以与祭祀者有关联的祖宗,他们代表了所有的祖宗们。更远的祖宗,则有后面的祖宗去孝敬伺候,保证祖宗代代受享。
中国人讲坐北朝南为大,故八仙桌北侧由受享祖宗中最老地位最高的祖宗所据,两侧则是其他祖宗。
剩下的南侧,桌上则要点上蜡烛和香。蜡烛要红的,香也是引祖先回来的那三柱。桌旁不放长凳,地上放一蒲团,是准备供后世子孙跪拜磕头用的。
摆放好后,祭祀仪式开始,屋里院里呆着的家人亲朋全得让开路,把祭祀的屋子到大门口的路让开,同时噤声静默,这时甚至连家里的狗似也通灵,知道安静地趴着。
男主人手持点燃的三柱香,打开大门,走到房前,朝南天举香而拜,口中默祷,大概是各位祖宗家里都准备好了,你们回来吧之意。虔诚随着一缕熏香飘上天空,男主人转身回屋,让祖宗依次进屋,通过院子,到祭祀的屋子里的八仙桌上按部就班做好,男主人则把大门关好,把祭祀的屋子的大门关好。
一般在农历6月底至7月中旬之前,本地走村串户的人一见村里某家大上午的关上了大门,大概都知道主家在祭祖,不会不懂事来敲门,就是有天大的急事,也得等主家祭祀完毕,否则惊扰主家祖宗,一来大不敬,二来不吉利。
祖宗坐好之后,主家当家的首先跪拜,磕三个头。然后依次家里的各位,男人、女人、小孩,一一进去磕头跪拜。连调皮的孩子也变得非常的虔敬肃穆。
如果有游子远行不在家,家里人照例是要代为磕头跪拜,求祖宗保佑平安。往年我过七月半不在家,都是家人代磕头,代为行孝的。
祭祀过程中,跪拜者磕头时是可以求祖宗保佑,或平安,或收成,或考学,都可以。
跪拜结束后,打开屋门,女主人拿出早已叠好的黄纸叠的纸钱、元宝、银锭等,与家里一众女性,开始烧化,一边烧一边告诉祖宗,这里有多少多少钱,你们慢慢用。当然烧得多越好,传说祖宗在阴间地府都是要钱派用场的,纸钱少的多,也是虔敬的表现。
纸钱烧化完毕,男主人去打开大门,恭送祖宗们依次出门远行。
礼毕。屋子院子里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过去过七月半,恰好也是农活不算忙,一般主家也会趁机宴请亲朋好友,办上几桌,热热闹闹过七月半,感谢祖宗庇佑之外,也是人情人气的体现。
过去农村生活艰辛,过节是重要的聚餐活动,年中的七月半,恰好承担了这个任务,当然,每家都会轮流请,既是祭祀之需,也是礼尚往来。
兄弟亲友多的人家,过去过七月半都要提前相互通气,因为祭祀的祖宗可能是同一个,也可能有重叠,如果几家在同一天过七月半,祖宗无法分身,反而不好。所以,谁家哪天请,过去是很讲究的。
我很清楚,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上过学的,都是知识分子,却不懂得慎终追远之意,对过七月半祭祀祖宗之举,向来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冷嘲热讽。而我觉得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为了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之感。即使在过去政治严酷的时代,破过四旧移风易俗之后,过七月半的仪式也一直没有消失,它顽强地隐伏在民间,以各自隐秘的方式完成。
但工业化城镇化却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它不仅拆掉了祖居祖坟,很有可能也会渐渐拆掉人们心目中的祖宗牌位。比如过七月半,随着拆迁和老人的慢慢故去,大概也会很快式微。小区新楼里的意思意思,很快就会变味,最后忘了初衷,沦为一个单纯吃喝的节日。这是最有可能的。
生活方式改变了,改变也就会到来。如果不是格式化般的强制推进,而是慢慢演进,或许,过七月半这样的习俗,会维持相当长的生命力。但是,如今农村遭遇的革命,是几千年来所未有,是断裂式的。或许,几十年后,等我们这一代承上启下的人老去了,过七月半也就像其他所有农业社会古老的习俗一样,随风而逝了,只留在了一些文字记录中,供后人追想,偶尔心潮起伏一下。
最后总结下:人是个感情的动物,七夕我们应该注重,因为我们有爱人!七月十五我们也应该重视,因为我们有家人,有曾经逝去的祖祖辈辈!喧闹的城市,不要一昧的被金钱都挡住视线,爱比金钱更重要!
中华小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