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谈畸形的医疗资源分配

2020-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追时间的人Z

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并非新鲜话题,近年来医院体系齐齐升级改造,至少建筑外观和部分设备上貌似与知名医院如同济、协和缩小了差距,事实上很可能只是金玉其外,几年前儿子不足2岁,突然啼哭不止,先去蔡甸区某医院【名字略过】,医生说无大碍回家观察,孩子继续哭,只得去了市区的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只花了1分钟便将脱臼的手臂复原,原来是左臂习惯性脱臼,事后细思极恐。

今年两次武汉普仁医院的求医经历让我对医疗系统的不均衡发展彻底无语,登录网站武汉市普仁医院头衔不少,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全国三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三级甲等医院,“中国医院竞争力星级认证五星级医院”。9月看的骨科,踢球后膝盖弯曲疼痛,医生约莫快六十,简单问了几句状况要我去拍核磁共振,片子显示半月板三级损伤,韧带轻度拉伤,他立马开单住院做关节镜手术,整个过程几乎没有看过我的腿一眼,这类手术都是有创伤后遗症,我踢球20年,周边半职业朋友很多,半月板几乎没有不疼的,大部分人说40岁做手术意义不大,无法治愈,术后反而关节处有异物感走路都瘸,有个尚文足校的教练反问我:你难道打算去踢职业比赛吗?后来我保守观察半个月痛感完全消失了,我不想否认这位医生的医疗判断,但他完全不去了解我的全部需求就直接推进手术室,这种态度不敢苟同。

如果这个例子似乎还有争议,那么国庆期间看眼科,对比就很伤害了,源因左眼视力突降,验光调焦无效,初疑眼底疾病,检查了眼部B超等项目,接待我的是一位极年轻的女医生,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倒也没有偏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单讲,眼睛底部某个感光的毛细血管肿胀,导致视线模糊不清,她打开微信拍照眼球透视片,我笑着问要发朋友圈吗,她说发给她的朋友咨询,也是领导,然后告诉我必须住院打针,4000元一针,我想每个患者应有权知道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效果,她的回答我凉了半截,第一找不到诱因,第二没有任何其他保守的药物疗法,第三打针了也不一定治愈,可能失明。

抱着试试心态我去了武汉爱尔眼科,绝非给它广告,百度爱尔眼科,网络名声并不好,所以我跳过检查,只挂号把前几天检查的结果给医生,补充一下,爱尔科室分的非常细,但挂号处人员指导我挂了眼底专科,女医生年纪中等,寥寥数语高下立判,诱因可能是压力大,易焦虑,治疗分打针和激光,激光为眼部最佳疗法,存在复发概率,前期先吃药试试能否缓解,吃了两天,左眼视力基本恢复正常,对于每日手不离书的人该有多么激动。

回到医疗资源话题,同济、协和、爱尔眼科和儿童医院本身积累的医疗资源,师资力量之强大无需多言,更为重要的是病患量也极端涌向它们,病患量积累如同数据库与医疗经验是成高度正相关的,形成不断上升的经验曲线,这好比足球比赛,长期坐冷板凳的队员状态肯定不如主力队员。

集中式治疗发病率低的情形是综合成本是最经济的,没必要普及到每家医院,但对于略微复杂点的普通疾病,与疑难杂症患者挤在一起如同进藏的救赎,每日人山人海,难言合理。

我认为上述三次病例绝非疑难杂症,同为三甲医院,差距也太大了,真就找不出一种机制,把医疗资源和病患经验积累的优势传输给地方医院,国内那么多高精尖技术都攻克了,那么复杂的手机通信技术,食品工艺都同质化了,何以民众最关切的医疗水准难以不断复制,难道是缺少努力的医生后浪吗?如果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努力学习的呢?

只有一个华佗是那个旧时代的不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