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篇情感与生活婚姻育儿

父母的期望,让我一边靠近一边逃离着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13人  心月月
文/心月月

国庆节回家的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关于过去关于家庭关于父母和自己的事情。

上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就一直在外地工作,常常把我留在爷爷奶奶身边,这使我非常想念他们。

妈妈常常告诉我“要在家听话;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乖乖在家,不能出去乱跑…”我都认真听了。

于是,开始学会无论春夏秋冬自己洗衣服,自己买衣服,自己打扫房间;

不到十岁的我,伴着夜晚九点昏黄的路灯,独自走回家,日复一日;

无论再孤单寂寞,我也会在家安静写作业,看窗外春物复苏,看夏日蝉鸣,看秋风落叶,看凛冬飘雪,我会好好守住这个没有烟火气的家;

那段时光很苦,也很安静,安静到感觉这世界就我一人在生活。

邻居家孩子以及和我一起的长大的小伙伴,我们也偶尔会一起玩,她们也会邀请我去家里。

看她们和父母的嬉笑打闹,看她们吃饭的香甜可口,看她们在滂沱大雨的学校门前被妈妈接回家,我突然明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中那句“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没有”。

爸爸妈妈在过年过节时候回来,最喜欢我懂事的样子,我会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也会把自己的事情处理的非常妥当,妈妈很开心,也会夸我,周围的人也会夸我“真懂事”。

小小的我当时的理解是,爸妈最喜欢我懂事,只要我懂事,不吵不闹,不哭不叫,他们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好,周围人更会夸我,妈妈也以此自豪,他们很开心。

不会接受长辈给我的红包;也不会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嬉笑打闹;不再会叽叽喳喳说话,开怀大笑;

可看到别人这样的时候,内心却越来越羡慕,自己也很想被关心,被疼爱,可我太懂事了,我的心我的大脑无法支配我去做这样的行为,我只能更懂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变得忧郁,也不爱跟其他小伙伴玩了,因为我认为同龄的小伙伴太幼稚了,那段青春时光,大概是我自闭的时光吧,回想起来,都感觉到深深的悲伤和忧郁扑面而来。

文/心月月

高中,我终于可以去住宿了,别人都很伤心,不想离开家。

我却非常开心,终于盼到日夜都会有人相伴的这一天了,内心在呐喊:我热爱群居生活。

对家没有太多留恋,七八年过去,家还是那个冰冷的家,没有烟火气的家,我对它失望了,也对爸妈不再依恋了,我急切盼望去住集体宿舍,无法再容忍这样的冰冷。

高中是我生命的转折点,我无比的感激它,也感谢相伴的同学们,尽管我还是我,但我也不是我。

小时候的我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别人对我的肯定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以为更懂事更安静更成熟,就是自己的乐趣,长辈眼里的小大人,同龄人眼里装深沉,甚至在成年后,这种影响也常常如影相随。

长大以后,妈妈曾说,小时候很多事是为了锻炼我的独立能力,因为不能陪伴身边,希望自己可以保护自己,让自己更强大。

独立自主固然是好,但懂事太早,会抹杀掉一个孩子的天性和快乐。

父母总是不自觉让孩子实现自己未曾达到的梦想或高度,以为小孩子早点懂事是一件幸福和自豪的事情。

可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地的训练和故意让其懂事成长,对父母来说,这是好事;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撕裂的痛。

大学毕业那年,隔壁班的一位同学也是自己的好朋友,在准备国外留学的考试。为了这个考试,她准备了很久,在我们都找工作、考研的那段时间里,她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继续埋头学习,虽然很焦虑,但不想放弃。

文/心月月

当她一心学习,心无杂念的时候,家里人却着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考研究生的时候,家里打电话说:“你现在的学习不知道能不能考上,要不就先去报考研究生吧,听说毕业也能有个不错的好工作。”

研究生报考过去之后,家里人打电话说:“要不就去考个教师资格证吧,当个老师也挺不错,还有寒暑假,报名试试吧。”

银行招聘开始的时候,家里人打电话说:“银行的工作多好啊,那谁谁在银行工作挺稳定的,离家近,你一个女孩就不要出国学习了。”

临近春节,家里人又打电话说:“别学习了吧,有好几个小伙子不错,你去相亲看看,早点结婚,男人也是会养家的,人家早早结婚的,现在都挺幸福的。”

朋友也很无奈,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又不想父母为自己担心,她知道,父母都是为了女儿好,害怕她考试无果,想为她分担。

我相信,父母是非常爱我们的。可是他们真的了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吗?

父母将对生活的担忧,无意识的投射给我们,担心我们照顾不好自己,所以用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和阅历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如果我们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里,活在父母的指导下,那我们不就是父母的复制品吗?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比父母更懂自己的处境和需要,我们要有勇气去为之拼搏。

我们爱父母,但成年之后的对父母最好的爱除了孝道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

愿你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为自己拼搏。

注:以上为作者原创,如有转载或阅读更多好文,请关注公众号:阿拼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