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之道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简友广场

《韩非子•五蠹》之四十一,修仁义、习学术的匹夫之美!

2022-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读史明智慧

【读经典】

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简单翻译下:但是从个人角度谋划,就没有什么比修仁义、习学术更好的办法了。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简单翻译下:因为修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习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得荣耀。对个人来说,这都是美好的事情。

【谈心得】

既然公私不分的危害这么大,为什么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名士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呢?韩非说那是以为内“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就是说从个人角度谋划,修仁义、习学术是很美好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很多君主都有“兼礼”思想,喜欢修仁义、习学术的人,这样能够给君主带来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从发生“忠臣逆子”和“孝子背臣”的故事,也可以推断出,君主处于世俗人伦情理的考虑,是默许了这样的事情的。

韩非上节论述了公与私的天然对立后,进一步指出,正因为君主想要“兼礼”公私同利,所以就给了徇私者谋取利益的空间与方法,那就是修仁义、习学术,韩非称其为匹夫之美。

在君主“兼礼”思想下,“行义者君信受事,文学者明师显荣”,修仁义、习学术就能够做官显荣,这种方式比通过农耕、战功而做官显荣都容易的多,因此就会有更多的人希望采用这样的方法,名正言顺的谋取利益。

同时采用修仁义、习学术的方式,个人的自主性强得多,“甚至不用遵守法规与秩序,只要多注意世俗道德情理就可以了,而这个世俗道德情理,很难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很多时候都是当地的乡绅读书人来解读的,随意性很高。

这就给了个人小团体趁乱取利的空间,长此以往,国家律法和社会规则就形同虚设,而依法建立的鼓励农耕、奖励军功等富国强兵策略就没有人响应了,都去追求修仁义、习学术的匹夫之美了。

实际上修仁义、习学术的本质并没有错,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集体层面更需要努力奋斗、积极参与农耕、奋勇争取军功的人,这样才能实现决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治理目标。

韩非驳斥修仁义、习学术的匹夫之美,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实际问题,更不会让国家强大起来;从公私对立的角度看,反而是乱世之源。

韩非也是借此告诉君主,国家强盛,需要的是无数心怀公利的仁人志士,而不是追求私利的匹夫之行,这修仁义、习学术的匹夫之美,更多的也是徇私而非为公,君主切不可再有“兼礼”的错误思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