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笔友偏爱时

当我开始喜欢写作时,就做起了作家梦,多年来,从未改变。梦想虽未实现,手中的笔也不曾放下,算一个文学爱好者吧。
上学时,最喜欢写作文。小学五年级写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写在作文本上,父亲是我惟一的读者,鼓励我向《少年文艺》投稿。初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周记,可以写小说连载,学习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此。语文老师是惟一的读者,红笔批的高分常让我欢喜良久,又以更大的热情写下一篇。有时会被老师挑选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同学是读者,得意中却总感羞涩。同时,开始写日记,将日记本偷偷放在抽屉最里面,却被父亲发现,说让你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不是让你在日记里骂我。复将日记藏在更隐蔽处,却时时提防有读者。
当大学毕业论文刊发在学校学报后就渴望有读者,那时已开始用电脑写作。偶尔给期刊投稿,少有刊发,读者可想而知。后有一段时间工作繁忙,写作遂停下来,抑或也是写作的热情冷却了。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工作条件让我读了不少好书,又一寸寸点燃写作热情,不管有无读者,只觉得有话想说却又不知说给谁,只能写出来。再后来在QQ空间上发日志,读者一般是熟悉的同事、朋友,点赞多、点评少。偶有陌生读者略有点评,如获至宝,却让我一直有在QQ空间里发文章的热情,坚持至今。再后来,微信风靡,少有人用QQ,读者也就更少了。又开始写博客。博客上的读者完全不认识,得到一些读者关注,不时能看到他们的点评,那些鼓励的话语更激起我写作的激情。因博客是自动审稿,往往因敏感词语,自己又无法查询导致文章无法发表。有朋友介绍“榕书”,遂尝试在上面发文章。
2019年六月在“榕书”上注册,开始发了几篇,只觉读者了了,多发几篇后,关注我的读者骤然多起来,点评也日渐增多,后来多数文章皆能收到读者真挚的点评,遂成了我发文章的主要平台。由于是编辑审稿,可与编辑沟通交流,感觉甚好。至今拥有三百多个粉丝,我也关注了“榕书”上的不少作者。渐渐发现其中有一位笔友,我的每一篇文章都看,还特别认真点评。现在想来,真对不起在“榕书”关注我的笔友,原本只想借这个平台发自已的文章,没想去看别人的文章,只觉得想看的文章实在太多,没必要把时间、精力花在不知名的作者身上。也一直以为,别人给我文章点赞也未必看,说不定也像我一样匆匆掠过;要点评别人的文章就不同了,起码得比较认真看一遍,倘若要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还得多读几遍,若没有兴趣,很难做到。受这位笔友感染,我也认真在“榕书”上看别人的文章,方发现有不少优秀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笔皆可圈可点。起初,只看关注我的作者,也是匆匆掠过,故而并未注意到时常关注的我那位笔友。待发现他那么认真点评我的每一篇文章后方关注。读他的文章,像一个老朋友在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又好似与你聊天,读来甚觉亲切、尤感真实。在这纷纷扰扰,多数人戴着面具生活的俗世中,像清风拂面,给读者带来一丝清凉的慰藉与温暖。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这位笔友开始在“榕书”上给我私信。开始称我为老师,希望能给他读书与写作上一些指导。自觉惭愧,不敢为师,只敢以朋友相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从那之后,他隔一断时间会给我私信聊一下,就我新发的文章给予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我也对他的文章提出一些建议。这位笔友特别自律、有毅力。文章更新频率很高,隔几天就有一篇新作,有时天天更新。相形之下,我就懒惰得多,想写才写、写得也慢,看他这样用心,也不由勤快起来。私信多了,知道他在山区工作,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工作之余,最大的娱乐就是读书写作。他说我文章里的观点、看法他都认同,感觉说了他想说的话。除了聊文学艺术、人生命运、宗教哲学,也聊彼此生活中的小欢喜、小伤感。文如其人。笔友的率真、赤子之心、坚韧的品质也督促我更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也认真对待别人的文章,尽量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论。感慨“榕书”为喜爱写作的朋友提供了一个让文字安家的地方。岂知,后来,“榕书”突然打不开了,不知出了什么问题,庆幸这位笔友刚好在“榕书”打不开之前加了微信好友。不知“榕书”何时才能打开,也是缘分吧。有时想,就算没有一个读者也会写下去,写作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然而那个写作者不渴望有读者呀!恰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听你讲话的人才写成文字,你的文字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么幸运!世上很多事物都有保质期,不知这位笔友对我文章偏爱的保质期有多久,但无论如何都要感谢他,让无声的文字变得有生命,不再是对着旷野诉说苍白的话语。
笔友,自古有之,未曾谋面,以文交友。从前,用书信交流。木心先生十四岁时与一位十五岁的女孩通信达五年之久,每周通一封,两人各自引《圣经》的论点探讨交流。后来见面,幻想破灭,在《文学回忆录》里先生有趣地讲道:“勉强有个月亮照着。”而今,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多以“粉丝”相称,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更方便、快捷,我却依然喜欢用“笔友”这个词,被笔友偏爱,恍惚有个月亮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