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亲子教育婚育杂谈

如何区分溺爱和真爱

2019-05-17  本文已影响4人  白北辰
如何区分溺爱和真爱

今天的课题是如何区分真爱和溺爱。

小巫老师给我们揭示了溺爱的真实面目:

1.溺爱只是满足了孩子表面的需求

溺爱通常以孩子的喜好为中心,没有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

比如孩子哭闹,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家长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没办法发觉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又或者不愿意去追究原因,直接用物质来安抚孩子。

长期这样,会让孩子养成习惯,我一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又比如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缺少陪伴,就会买很多玩具给孩子。

新鲜的玩具,确实能一时转移走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孩子内心渴望的还是理解与爱。只有爱,才能让孩子内心丰盈。

2.溺爱孩子的背后,通常是父母对孩子的无能为力;

有些孩子特别活跃,在公共场合也像在家里一样。

溺爱孩子的家长,有些是自我缺乏公共意识,不会阻止孩子的行为。被别人提醒时,会满不在乎地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他觉得好玩。

有些是无力制止,因为一遍又一遍的喊停,会让孩子麻木,大人也会感觉十分疲倦,最好只好听之任之。被旁人提醒时,会感到十分抱歉,但是也束手无策。

针对不知道如何制止孩子不当行为的情况,小巫老师给出了几个步骤:

首先,明确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

然后,孩子被叫停以后,肯定会有情绪,要学会倾听和接纳,这一步至关重要;

最后,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方式,并做出具体的示范。

3.宠溺孩子的父母,满足的其实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小孩。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有一些不被满足的需求。

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不自觉带起童年的回忆,想要把自己缺失的部分,补偿给孩子,而忽略掉孩子的真实需求。

无条件养育提倡的则是,满足孩子健康发展的一切需求,尤其是内在需求。

我简单的把内在需求理解为:想要最大程度的获得父母的爱,以及肯定。

我的父亲不善言辞,很少向我们表达爱意。

现在回想起来,他也是一个极度缺爱的孩子,才会用那么极端的方式,想要获得关注。

我从小目睹他获取关注的方式,十分不认同。他缺爱,一直在追寻爱,却用错了方法。耳濡目染下,我学到的,也是错误的方法。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还能轻松应对他相对简单的需求;自我意识萌发后,特别是现在这个爱与人闹别扭、作对的年纪(《你的10-14岁孩子》中说的),母子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现在的他比年幼的我勇敢,更能说会道,他成长为我设想的样子,可是我有点招架不住了。

我担心自己掌控不了他,我总怕他不听我的建议,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之前发生冲突,在处理时,确实是走在小巫老师提到的一个极端:

利用自己的权威来镇压孩子,让孩子出于恐惧而服从自己。

通常表面上看起来,我掌控住了局面。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失效,而且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比如现在一起冲突,就会冲回自己的房间,关起来在里面发泄情绪,像变个了让人一样地狂躁。

而孩子爸爸的做法,则是另一个极端。

一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威,把孩子镇住了;接下来又会觉得自己大发脾气,好像过分了一点,又会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

就是这样,在镇压和妥协之间来回跳跃。

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正确。

还好,小巫老师也给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在沟通过程中,主要注意3点:1.平等和尊重;2.建设性的沟通方式;3.顾及双方的需求。

这种方案下,没有谁输谁赢,不要求谁压抑自己的感受,牺牲自己的需求,而是尽最大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无条件养育,强调的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我们要学会的,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自己。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

需要把改变的力量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良性的。

如何区分溺爱和真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