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缝隙(5)有一种罪名叫“诋毁大臣” 有一种策略叫“丢车
(版权所有,简书首发)
面对范仲淹还有吕夷简,皇上要选择谁?在历史的缝隙中我发现——
有一种罪名叫“诋毁大臣”
有一种策略叫“丢车保帅”
《宋史》卷二百七十四记录了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赵玭。这个人有一个毛病,性格有点狂躁,好跟圣上对着干。史书中说他“狂躁婞直,多忤上旨”是也。因为这个性格,他没少得罪大臣。其实,赵玭说的都是实情,并不是对大臣恶意中伤,但为什么皇上挺的是大臣,而不是他呢?结论是“丢车保帅”。
赵玭曾经做过三司判官,主管全国物资采购。他曾经查获宰相赵普私下里买卖秦、陇之地的大木,那可是紧缺的建筑材料,利润自然很高。赵玭私下里向皇上赵匡胤汇报了。但是,赵匡胤总是不理不睬,就像没发生过这事一样。后来,赵玭又多次揭露赵普的私事,但都没有结果。有一天,赵玭在赵普照上朝的路上拦住了他,一一披露他的短事。
赵匡胤一看,大家都知道了,再也不能袒护赵普了,便把二人宣上殿对质。赵玭旧账新帐一齐算,把赵普那点事都揭天了盖子。赵匡胤“大怒”——一半认真,一半是做给人看,要把赵普逐出朝廷。
这时候,另一个大臣出现了,他就是王溥,王溥说:“陛下,赵玭这个人‘诬罔大臣’,怎么能因为一个小臣的话而驱逐大臣呢。这就一句,让赵匡胤怒气全消。不但不处罚赵普,反而怒斥赵玭,还让武士用金瓜击顶,并让御史当廷将赵玭缉拿归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众臣无人敢言,反而是赵普向圣上求情,赦免了赵玭。
前有车后有辙,保护大臣,丢车保帅,这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潜规则”,说明北宋统治者有袒护大臣的传统。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就像赵匡胤保护赵普一样,宋仁宗力挺吕夷简,而贬谪范仲淹,是思维定势或者赵氏家法的必然呢?那么,范仲淹,以及后来的欧阳修等人的命运,是不是也很自然呢?看历史,在缝隙中我发现,有一种罪名叫“诋毁大臣”,有一种策略叫“丢车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