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一座因水利而兴的城市
三门峡,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处于黄河流经晋豫陕三省的交界处,是一座因水利而兴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里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工程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关于“三门峡”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有很多传说故事,最著名的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时期。
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利而失去性命,等到大禹治水时,改变父亲鲧治水“堵”的策略,采取疏浚的方式治理黄河,还给后世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励志故事。
大禹率领部族治理黄河时,在黄河中段遇到了阻挡黄河水流和经常引起水患的大山。于是,大禹手持利斧,将大山劈成了“人门半岛”、“神门岛”、“鬼门岛”三座岛屿。
没了大山的阻挡,黄河在三座岛屿间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股激流下泄,三门峡也因此得名。
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基址,就坐落在这三座石质的坚固岛屿之上。
现在,我们站在雄伟的三门峡大坝之上,可以看到河谷中有三座石质岛屿:傲然屹立的中流砥柱石,平坦开阔的王母娘娘梳妆台,还有这两个岛屿之间的一座叫做张公岛的岛屿大坝相连。
游客可以登临张公岛,回望整座水利工程的壮美全景,遥看秀美的中流砥柱石和平坦的王母娘娘梳妆台。两座小岛上,时常有或盘旋低飞,或静静伫立的灵性水鸟。
虽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历史上黄河水患严重: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沿岸百姓苦不堪言。
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时间里,黄河共改道26次,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当年,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目的就是要根治黄河水患。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前su lian援建新中国的153个项目之一。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援建终止,前su联撤走了全部工程人员。
最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还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建设完工的。
当年,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水利工程人才,建设更多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从1969年开始到1970年,清华大学的水利系曾整体迁移到了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后来又陆陆续续往北京迁,直到1978年才彻底完成回迁工作。
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三门峡的10年,从培养专业人才,到人文影响,不仅为三门峡,也为全中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来三门峡这座因水利而兴的城市,除了参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之外,附近还有虢国遗址博物馆,仰韶考古遗址博物馆等非常值得一看的古迹遗址。
现在,黄河水患得到彻底治理,黄河流域上多处的风景名胜区,正向我们展示着古老黄河的新风景,新魅力,还有两岸人民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