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两三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真理。没有人可以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读书是不对的,是不好的,会使文明倒退,智慧蒙昧。”如若果真有人如此,只怕引来的只能是蔑视与嘲笑。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千种知识万门学说,书籍担当着文明的记录者和总结者,是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人类文化学术前进上的里程碑。
朱光潜先生说:“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去受用。”将读书说的宏伟重大,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讲读书。
从个人来说,我以为人读书无非有三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用途去读书学习,如工作需要去学习职业技能书籍,或是为生活实用去学习一些好用的技能;二是为了消遣,以读书来消磨空闲,选择一些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慰养和启迪,在与前辈高人的学习中陶冶自我,升华灵魂。此三种不分高下,以我的经验来看,开卷有益,无论是什么书,只要真正的读了就会有收获。
有人曾讲,人能否养成读书的爱好,从少年甚至童年就可见端倪,而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读书爱好的黄金时期。这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极为正确的,初中时为了升学,语文成绩是极差的,遂被语文老师耳提面命,逼着学习语文。后来一日入道,便一发不可收拾,彻底喜欢上了文学,陶醉于余秋雨先生散文的广博与韵美,但其卓绝的表达方式却始终不得其门。再后来幸遇良师,在读书方面循循善诱,加之教学环境相对宽松,遂能找自己真正喜爱之书和所向往之事。这是我的幸运,很感激两位老师对我的鞭策和引导。而最终明白了,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但前提还是要读书的爱好,而真正爱读书,迟早会找到自己书中的知己的。
周国平先生将世上之人分为有读书癖和没有读书癖的人,称此二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里。与嗜书如命的人相比,我的这点只算的上是爱好,称不得癖,但也有些恋爱。宋时诗人黄三谷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其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如饮水吃饭,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爱读书的人能在书中找到乐趣,汲取知识的满足,与书中灵魂的交流,自身精神的丰富与成长。读书之后,心灵充盈着快乐和满足,连带着精神也焕发起来了,想来这便是面目不可憎了吧。
读书也是一件可由量变引质变的事,许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觉得书海浩瀚,前辈先人传承的书籍实在太多,不知从何读起,该读什么该买什么。我的建议是从自己感兴趣的读起,坚持读下去,总会找见那些中意你的书籍,找到自己的读书乐趣。另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想要读书,但不知道从何开头的话,我建议先从人文经典开始。经典,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的推荐,虽然阅读经典不似大众时尚读物那般轻松,但其带来的精神享受和人文熏染是无可比拟的。
先博学而后守约,是任何学问都要走的必要途径。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广而博的读书是避免不了的,但多读算不得荣誉,少读也不算是羞耻。读书究是为了自己受用,读书时不求甚解,读而不思,读得再多也无用。相反读书时深思熟虑,能找出书中灵魂所述,使自己有所收益,虽读的少却是真正有所收获。故而周国平先生将真正的阅读称作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中的漫游,是在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是一个人的精神漫游。
近日在读日本作家日奥宣之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其着重介绍的笔记读书法,从选书、购书、读书、做笔记等方面详细讨论了笔记读书是如何高效实用。推荐有认真读书想法的可以去读一下。书海无涯,末以曾国藩之“知书籍之多而吾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