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随笔

一顿饭的思考——做饭的“哲学”

2020-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夜幕下的咆哮

前言

      疫情期间,让我有了更多地时间去陪伴家人,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在这段时间,家里的厨房被我承包,从最初的小白到现在的熟能生巧,最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应该说现在的厨艺,是越来越好。同时在这里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我亲爱的宝宝,在家办公的日子,体会到了日常带娃的艰辛,感谢一家人在生活上给予的包容与理解,也仅以此篇,送给我的家人,没有你们,也就没有这篇感悟的诞生。

说说做饭

      年关过完,遇到了疫情,全国上下都在积极的应对中,本以为会很快结束,结果这一待,就是接近两个月,以前总想着借着放假的机会能在家好好待着,这下算是彻底体验了一回,当然,在家也不能闲着,看到朋友圈各种抖音厨神,油条、面皮等,不知您在家尝试了没有?

晒晒我在家做的地锅鸡,看着还不错吧?

地锅鸡

说来也惭愧,因为不会做饭,曾经厨房对于我来说,主要的职责就是洗碗,可以自豪的说,洗碗,我也是专业的。

回到主题,首先,对于会做饭的你,询问一个关于做饭的问题,那就是,菜谱是否有用?

相信如果能在这里插入一个投票功能话,大部分人会选择没有多大用处,如果再添加一个分享做饭的心得,更多的人会说,我都是自己悟的。

那么,再问各位第二个问题,如果今天委托你教一位新人做菜,你会如何教呢?

把葱姜蒜切好,过油,然后菜放里面炒,炒熟了出锅,很简单,或者直接看菜谱,都有,简单的很。

那么,两个问题过后,我们再来看看学做菜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经历:

哎呀,你怎么先放了这个了呀,你这流程不对;

哎呀,你这都糊了,要加水;

哎呀,我一般都不这样做的,不要完全按照食谱来;

算了,我来吧!

你是否遇到过?那么展示一张菜谱的图片给大家,如下图

某APP中地锅鸡的菜谱

不是想让大家看食谱,而是要展示食谱中的元素,可以看到,里面有食材清单、有步骤流程、有详细说明,由此,我也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都认为菜谱没啥用处,那为什么网上又有这么多菜谱甚至菜谱app的出现?那么菜谱到底有没有用?

我的思考

抛开有无作用的讨论,回到本源,菜谱出现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答:是为了将一道菜完美的呈现,而对制作的过程所做的总结与归纳,目的是为了能让学做菜的人可以通过菜谱完成菜品的制作。

其实我们讨论菜谱是否有用,更多的是在对比自己的作品与图片的差异、口味的差异而已,而对于菜本身,并没有不同的认可。菜谱是我们的参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自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做菜风格与方法,菜谱中食材清单的量化指标也会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得到改善;虽然很少看菜谱,但当我们忘记菜怎么做的时候,往往会再翻翻菜谱,对否?

由此,我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如下图:

我做的对比图

将菜谱比作标准,其中每一道菜的做法就是流程,而最终呈现的成品对应的就是我们的习惯与个性。

世间的万事万物,其逻辑都是相通的,这里,我用自己所在的保险行业来做个实例进行说明。

在我们这个行业,大家都会遇到背诵话术的要求,而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都说这话术没有用处,这就好比我们的菜谱,认为没用,然又真实存在。如果将销售流程比作菜谱,那么话术就好比每一道菜的做法,而成品就代表着我们能呈现的结果,到底是磕磕巴巴,还是顺畅自然。

在这个行业中,也聆听过很多大咖的课程,听完后都会发现,大咖也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所讲的内容都是学过的,当请求大咖去解决疑惑时,所用的方法似乎和“菜谱”中的那些内容如出一辙,只是变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让我们再次温故而知新。

我们与大咖之间,缺少的,就是那本“菜谱”,也就是对标准、流程的根深蒂固。

我们再回到之前提问的第二个问题中,当需要你去教新人如何做菜时,你会怎么教?此刻,你会不会想到再去翻翻菜谱?那再追问一句,你能独立写出新的“菜谱”么?我想答案都是不能的,所以辅导新人,还是要依靠“菜谱”来辅助,因为“菜谱”可以帮你去归纳总结,而你的经验也需要看着“菜谱”来进行阐述。

那么,“菜谱”这么去看,是不是又很重要了?

所谓专业

      专业这个词,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那什么叫专业?我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下,所谓专业就是,同样表述的内容,你和你的同事一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结束后客户给你的同事打10分,而给你打6分,这就叫专业。那什么样的人叫专业呢?就是熟记“菜谱”的人,甚至可以编写“菜谱”的人,因为他能将自己的过程流程化,也能让自己的过程可以复制,这就是我理解的专业,确实很简单。

      再想想你曾经遇到的大咖,他们与你的差别在哪里?每当他们分享时,你总会能感受到“啊哈”时刻,噢,原来我这一步我没做,确实这一步很重要之类的,其实人家并不是运气有多少,而是对“菜谱”比你更加的熟悉,仅此而已。

      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曾经的学生时代,无论什么样的题目,哪怕是高考、中考的题目,我们觉着难,但是题目到了老师手里,立刻就能知道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马上就能解题,对吧?原因呢?并不是因为他是老师,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实践了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去做的道理。

化繁为简

        为了专业,为了适应时代,我们肯定是要不停的去学习,为的是完善我们的“菜谱”,认可否?拿相声来举个例子,我特别喜欢听相声,曾经一度有过去说相声的想法,但后来了解到,舞台上的都是表面,舞台下说学逗唱,每一门功课都需要花费精力认真去学,比如鼠来宝、比如太平歌词、比如捧逗技巧等,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道理,大家都懂对吧?

        大部分的中国人有个毛病,喜欢总结,因为时间宝贵?不,是觉着再学一遍是浪费时间,反正你都学了,告诉我结果就好了,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先来说说我身上发生的三个变化:

1、缠论

      在股票、期货、外汇市场,急于求成的人太多了,不知道您听过缠论没有?刚接触的时候,看到有108篇,而且还是很早之前博主写的原文,当时脑子就炸了,我的天呐,我哪有时间去学完呢?但自己仔细规划下来,认认真真抄写,认认真真研读,也只花了半年的时间(零碎时间学习),现在给我一张K线图,我就能很清晰的进行技术分析,毕竟基础已经扎牢,也克服了人性的贪嗔痴疑慢;

2、编程

      进入保险行业之前,我是一名程序员,学习编程的那段时光,回首来看,真的是枯燥又乏味,每天对着电脑进行着基础练习,学习变量的含义,学习方法的运用,每天的作息就是起床,开机,敲代码,关机,睡觉,很是无聊,可是离开了软件行业10年后的我,对于当下流行的python和PHP,拿到基础书本的那一刻,又是那么的熟悉,我很快就可以上手完成初级编译工作;

3、阅读

      20多岁的我,最反感的就是读书,我认为没有用,后来生活的经历给了我些许的启迪,为了修炼自己,我选择了读书,买了很多的书开始阅读,通过读书,现在的我,只要给我一本书,翻看目录以及部分篇章内容,我基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或者这本书是否适合我阅读;

      通过我自身的案例,只是想分享化繁为简的前提是要经历繁,没有繁就没有后面的简,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而人们常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沉稳,从某种层度上来理解就是经历了太多繁,才学会了去简,总结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要明白,没有繁,就不会有后面的简,繁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啰嗦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内容也按照自己事先列好的提纲进行了阐述,突然发现,写文章也是有“菜谱”的,而我的这篇,也就是按照这个“菜谱”来的,万事万物,皆归自然,人生长路,如影随形。


我是夜幕下的咆哮,期待能与优秀你的共同交流!

如果您也觉着不错,一定要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觉着值得,感谢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感谢点赞,感谢分享,感谢一路相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