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机共读复盘-志君-《如何联机共读?》
写完复盘笔记,这次联机共读才算真正的end,两点思考如下:
一、知识IPO
最后一站,叫“知识IPO”,这个方法在古典老师的《跃迁》中看到过,但还未实践过。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这一次借参加联机共读小试一次。
1、Input a question:
读《流量池》的目的,或者说当时遇到的问题是:
如果快速、高效、低成本,完成用户增长目标?
2、Problem solving:
《流量池》这本书给到的核心启发,还是回到原点去思考:
你的产品的定位-目标用户是谁-他们在哪里-怎么找到他们-怎么让他们成为新客-怎么留住用户/怎么裂变出更多用户
而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回答第一个问题:
定位
书单是什么?我们的用户是谁?我们要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到这一步,我们其实在做另一个IPO了,I发生了变化,I变成了书单的定位,这一步的P,我们目前在做的事前是:用户调研(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行业分析等。
这个IPO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前一个IPO中O的一部分。
目前还没有完成output,等之后有进一步结果,再做补充。
二、关于联机共读的思考
不得不说,参加联机共读对我来说(这里的我,特指“书单”的成员)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毕业典礼的时候也有提到,书单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帮助用户提供阅读(学习)效率的产品,而联机共读是一次很好的启发。(此处再次感谢组织)
在参加共读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在思考:
1、联机共读有没有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区分,根据书区分,还是根据某个主题区分?或是根据人群区分?
2、联机共读的设计:
· 共读周期:这次线上的周期是11天,其中前面6天是每日必须输出,第6天后可以绿色通道,为什么是11天,为什么是6天?有无更合适的时间?
· 学员的筛选:学员的构成其实也会影响共读的效果,我记得报名的时候是有审核机制的,一个理想的共读小组,需要哪些不同的成员加入,这个或许会有一个组织模型?(思考中)
· 小组机制设计:分小组,连坐制
· 奖惩设计及仪式感:扣除保证金、复活币、优秀学员证书、毕业证书
· 流程把控:
前面3天是第一个小高潮,大家最积极的时候(选在假期三天开始,也是挺秒的);
从第4天开始(参与度可能会有所下降),新增“高手联机”部分,连续两期,制造第二个小高潮;
第三、四期“高手联机”安排在绿色通过开启之后,并且主题是比较重磅的“用户增长”(和本期主题紧密相关),是整个活动的第三个小高潮;
第四个小高潮是毕业典礼,说实话,毕业典礼那天晚上的高手联机拆书主题,稍微有点吃亏,一是主题和前面略略有重复,二是这个主题可能不适合放在最后,三是毕业气氛比较浓烈,这个环节也许是可以优化的。
· 线上联机部分:输出的笔记形式、字数、提交的方法,根据什么来设计?
· 线下联机部分:
自我介绍环节和两个高手联机很棒,也是个很好的开场;
辩论部分:新颖的设计,可以互相填补思维盲区,但可能分组上需要优化;
· 文案及视觉部分:环节名称的设计、活动规则的介绍、奖状设计、现场拍摄,这些都是非常细的运营动作
3、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也是参加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一直有的一个困惑:
这次参加共读的小伙伴中,有很多是或深或浅已经认识的,至少和胖总或深或浅认识,如果是完全陌生的人参加,会不会有不同?
所以,其实也不是end,而是未完待续...
# 志君,公号“书单”(BookSelection)的内容/电商/商务/HR/……=打杂~
欢迎交流,以及,欢迎加入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