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NLP国际三证班课程收获

ABNLP课程第一天杂感

2021-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凡夫_57bb

终于来到徐敬东老师的NLP课程现场了。今天是第一天,类似于先导课吧。徐老师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在座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今天我最有触动的是心经里面,关于色受想行识的说法。

虽然在心经里面,是从内到外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我们的外境,一切的物质世界;第二个是受想行识,它是精神层面的内心世界),但更加细致一点,它是5个层次:色、受、想、行、识。

色:外在的现象,物质世界真实发生的事情;

受:身心对外界环境现象的接受,以及情绪层面的反应;

想:理性层面对于自身经历的思考;

行:自己正在或者将要采取的行动;

识:自己因此对于世界、对于超系统的认知提升,它将决定下一轮色受想行识中“色”的焦点所在。

这不就是ORID模型吗?

O(objective):事实/信息

客观事实与数据的问题,也就客观感受(看、听、闻等等)到的事件。

R(reflective):感受/体验

个人对数据的内在反应,比如情绪感受,以及隐藏的想象,或事实联想。

无论何时,我们遇到外部的客观信息,被我们内部都会有所反应。

I(interpretive):理解/思考

对事实、数据、信息、事件的解读,形成意义、价值、重要性和含义。

D(decision):决定/行动

对未来做出的决定。

但是我在运用ORID模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困惑:每个人看到的Objective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焦点不一样!焦点不一样是因为背后对于世界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看到心经里面,色、受、想、行、识的论述,突然有一种“Aha!”的感觉。相比之下,佛经中的表述更加精致和完备,不得不令人击节赞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