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三百首》(166)

《唐诗三百首》第166首,崔涂的“除夜有怀”。
【作者介绍】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僖宗光啟四年进士。
【原文】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
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转於: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飘:一作“漂”。
明日:指新年元旦。岁华:岁月,年华。
【译文】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赏析】
此诗写于阴历年三十的晚上,抒发了自己客居四川的感慨。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意谓:这是通往四川三巴地区的道路,路途遥远艰辛可以想见,但是寄居离家万里的异乡,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并且在这条离乡的道路上,随时会有危险发生。一个“危”字凸显了客居他乡的艰难和辛苦。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意谓:在乱山丛中,冬尽雪残,一丝微弱的烛光映照着飘泊的异乡人。一个“乱”字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一个“孤”字表达了独自漂泊的异乡人的孤苦。这一联以除夕夜景的凄清,渲染了诗人的落寞情怀。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意谓:步履不停,与骨肉亲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游子只好与童子仆人亲近。这也许就是一个游子内心的依靠。一个“亲”字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渴望,对僮仆的“亲”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切。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意谓:明天又开始了新的一年,哪里能忍受这飘泊孤独的生涯啊!诗人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加强烈,也更加自然真切。一个“新”字写出了作者落寞中的希望与内心的渴求,也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愈显浓烈。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也许就要结束漂泊的日子、实现骨肉相聚的喜悦和幸福。
【作者意图】
这是客中度除夕感怀之作,离愁乡思,发洩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