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日记》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良心散文》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老师教你如何搭建散文结构

2022-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颜学梅

这是笔者反复回听南周书院写作课以后写的笔记以及感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老师教你如何搭建散文结构,抵达“似散不散”之境。

虽然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但是并不等于散文不需要结构。好的散文背后看上去不显痕迹,实际上都隐藏着非常精妙的结构。比如汪曾祺写的散文《荷花》。这篇文章短短的310字,非常口语化。汪曾祺似乎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充满了不经意。但是你读久了就会发现,这个荷花哪里是不经意呢?太精妙了。它起码有三个大结构隐藏在里面。

《荷花》里的第一结构,庞老师把它称为“春夏秋冬”四条屏结构。想起春天这个屏风,也就是人的春天。每个人童年的记忆是最完整的。每个名词、每个动词无不浸透着鲜血和明亮。他详写春天这个屏风以后,接着浓写夏天这个屏风。夏天是人生盛大的中年,连雨水都是大颗大颗的。但荷叶无所谓,对任何困难挫折都不屑一顾。秋天这个屏风,是养生的秋天,实用的中年生活。冬天这个屏风,就像人的老年。他写的速度特别快,字数更少。落满了雪的荷叶缸惊心动魄。因此,这四条屏风既是四季,也是人的一生。

《荷花》里的第二结构是“根肉结构”,就是由时辰串起荷花的生产结构:“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寥寥数语,就写出了荷花的24个时辰。你可以听到24个时辰的滴水声,时隐时现,表现在荷花上。荷花晚上收朵,早上放开,到第二天晚上再收朵。这个“根肉结构”是隐形的。隐形的结构,写荷花从早到晚24个时辰,开花、收朵,正好是人的一天。

汪曾祺是大作家、大画家和大诗人。《荷花》里的第三个结构是水墨画结构,写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荷花。他从荷花的褐色、嫩黄写到白色,从开始的“荷缸之空”写到“荷缸之满”,再由“荷缸之满”写到“荷缸之空”。这310字,写尽人生的况味。

散文的“散”,不是散漫。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散文既要散得开,也要收得拢。就像汪曾祺的《荷花》,真正做到自由的形散和结构的精妙相统一。每个字都有目的,一点也不随意。庞老师几乎每年都要读一遍《荷花》,感受荷花吹来的清香。读完再来写作,庞老师感觉自己的文笔好像被水洗一般。

相比之下,我们眼前有很多大量被忽略被淹埋的散文,写得太随意。这背后的通病,都是不重视结构。究其原因,是中了“形散神不散”的魔。只强调散文的“散”,失去了散文的边界和疆域。不重视结构的表现有三种:

1、不重视开头。游记散文东拉西扯,写到一半才回到主题。艺术的魅力打折了一大半。

2、不重视剪裁。很多人因为素材太多,恨不得把所有的素材都堆放到一篇文章里。舍不得剪裁,反倒影响最初的效果。

3、不重视结尾。很多说理散文到最后,要么突然断气,要么突然高了8度,穿上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高跟鞋。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后面的一半就是结尾。我们不能不重视结尾。

散文有三大结构:记事忆人的时空经纬结构、状物绘景的结构、抒情说理的灵活印象结构。散文的“形散”,是指散文有大自由,它的选材是广阔的。你既可以像梭罗写《瓦尔登湖》那样写人间景色,也可以像鲁迅写《朝花夕拾》那样写人生况味。你还可以像沈从文写《湘行散记》那样写芸芸众生。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就有多广阔。同样,散文的边界也是无边的。诗歌和小说无法抵达的边界,散文可以抵达。比如,苇岸的《大地的事情》,包罗了一切,抵达了诗歌和小说无法抵达的地方。散文摆脱小说沉重的肉身,远离诗歌的不确定性。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状物、说理,什么都可以变成散文,既散也不散。

感悟:英国作家格雷厄姆说过,“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要耗费大量的生命。” 好的散文家好像信手拈来、信笔写去,其实他们都是字斟句酌、反复组织,浓缩成纯净的文字。我们要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像周老师所说的那样,“真正想清楚了,表达会非常朴素简单”。


附录:

《荷花》

作者:汪曾祺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作“藕秋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秋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圻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离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

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倒,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叶缸中落满了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