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小步简友广场亲子教育

你元宵节怎么过的呀?糟羹美食听说过没?今年有什么变化吗?

2021-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乐活雅

元宵节还差一天的时候,我们台州就开始热闹了。

因为对我们来说,14日比元宵节当天还热闹。

一到元宵节,14日就开始做糟羹,每年最热闹的也就是元宵节的烟火展示,把除夕夜的都比下去。

不光每家每户做,还有风俗挨家挨户讨糟羹,凑个热闹。

当年结婚的新媳妇,还要连续三年做新娘糟羹,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如果你对糟羹陌生,它分咸的和甜的两种,大概是长这样的。

正好写作群里在讨论元宵,大家自天南地北,我就忍不住把图片发到群里。

好多人立马好奇了,这是什么?可能真的是很少见吧。看到糟羹里面有青菜、有蛏子、有肉类,很多人就不自主流口水。甜的糟羹,又是女生的心水对象。

接着,大家都在讨论当地的美食习俗:山东这边是吃元宵和水饺的;湖北那边是汤圆和水饺的;南方那边喜欢米酒,连汤圆都是米酒汤圆;山西那边喜欢醪糟和镜糕。

说到元宵,大家还讨论自己喜欢的口味:有人喜欢花生和芝麻口味,有人喜欢草莓口味的酸酸甜甜,有人喜欢古法,就是里面放颗糖的那种。

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让我们的元宵和我们的群变得更加有趣了。

从小我只知道吃糟羹,但因为有了女儿,她问我为什么要吃糟羹,我就去百度了。

原来是有当地典故的,还有2个版本:

第1个版本是:大唐初年为了感谢帮助阻挠海盗而筑城防御的官兵,因为刺史不准士兵饮酒,正月十四时一老人想到主意: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并送去。士兵吃了“糟羹”浑身是劲,不久就筑好了城墙。从此习俗就延续了。

第2个版本是:明代戚继光在浙东抗倭,农民想在正月十四感谢食不果腹的戚家军,但家里没啥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为了让他们吃饱,一个聪明的农民就想出把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糟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最终戚家军赢得了胜利,为了纪念戚家军,台州就保留了十四夜吃糟羹的习俗。

故事说完一遍,女儿居然还要听第二遍,第三遍。

这下,我可真记住了糟羹的典故,小时候不留心,长大了习俗的知识照样得补上。

吃完糟羹,女儿不爱吃,我就给她做了披萨。一个人的美食,对另一个人来说却完全不是。因为有半成品,只需要一个微波炉和材料就搞定了。还没等披萨烧好,飘出来的味道,就把馋虫女儿给吸引了过来。“妈妈,真香呀。”结果,以糟羹为美食的外公外婆还调侃她,“怎么会香呢,有青椒臭味呢。”

“就是香,我们的鼻子是不一样的呢。我就喜欢披萨。”

等披萨弄好了,小家伙自己拿叉子吃,我就拿出之前给她做了一半的钓鱼工具的纸片,继续我的手工。

女儿一边吃,一边看远处的焰火,时不时还问我糟羹的问题。虽然吃饭过程中,还时不时地跑去拿一下这个玩具,那个玩具。各做各的吧,待会做完了,我的作品又是小妞的。

周日仿照图片画出了这些小鱼并涂上了色彩,刚才就把小鱼们都剪了下来。随后塑封,再次把塑封后的小鱼剪了出来,用打孔机在小鱼嘴巴边上打出一个孔,然后用两脚钉装上。我的制作完成了,等女儿吃完披萨,她就去拿钓鱼竿来玩了。

轻松地钓到了鱼,小家伙还想出一个办法,让我在小鱼身上写英语单词。这样,她想学哪个单词,就可以掉哪个。这个主意真的超级棒,我立马就拿马克笔写上了。

玩具,轻松地变成了学习道具,还有比这个更棒的主意吗?

没一会,听到了前门那边传来很响的焰火声音,女儿立马就凑到了大门外。

没一会,小家伙就跑了回来拉我过去。“妈妈,好漂亮的焰火,快来看。”

一到前门,那真是我亲身看到过的最盛大的烟火了,如此绚烂。

这时,女儿来了一句“妈妈,人活着真好,就像在天堂一样。我说的对吧?”

这比喻,我可真心服。

可能在女儿的意识里,天堂就是那种最美的状态吧。

绘本的熏陶,果然也能出现诗人的潜质,如天使般的言语。

做完玩具,还有我们的半成品手工,元宵节怎么能少得了灯笼。虽然因为疫情,没有大型的元宵灯会,但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个小灯笼,让女儿体验习俗的有趣呀。

网上购买的原材料,我只负责将灯笼撑起来即可。

粘贴图案这事,完全轮不到我,等我一拿出材料,女儿就自己去贴了。图案可以随意发挥,贴到文字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就来找妈妈帮忙。

还问我:“花好月圆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花儿开得特别漂亮,月儿圆地让人觉得特别幸福呀。”

“就像妈妈一直陪我玩那样吗?”

“对呀,今天就是花好月圆,每天都是花好月圆的,有时候圆月就住在我们心里。”

元宵节很特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其实也是普通的一天。

如果内心有爱,保持觉察,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能挖掘一些小秘密和小感动呢。

你的元宵节有什么收获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