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听讲座《读写击溃虚无》2

2023-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芳草June

(文  刘俊芳)

      今天继续听讲座学习,朱老师谈了“专业阅读的五个选择”和“专业写作的四个问题与对策”。

一、专业阅读的五个选择:

1.先读再做VS先做再读

      郝晓东老师认为,先做再读或边做边读,就是时间或是教授他人。比如,上好一堂课设计的课程,撰写一篇文章,一篇演讲等。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有效就好。先读再做,就是将学到的理论或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检验是否行得通,效果如何。比如,在我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后,在教室里尝试运用“三步法”让学生自行解决相互之间的小矛盾。效果还不错。

      先做再读或边做边读是为实践找到理论支持,是我们当前最常用的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自己阅读的欲望,逼着自己思考,梳理写作思路,整理写作成果。比如,前段时间我们教研组在做单元作业设计时,通过阅读新课标,借鉴他人的作业设计,思考并整理我们最终的设计稿。那一个星期的阅读、思考与写作,都抵得上一个学期的阅读量了。

2.读经典书VS读畅销书

      无论是读经典书还是畅销书,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好。我们要警惕两种极端:

    (1)只读畅销书,止步于畅销书,会抑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满足于即时的阅读和兴奋中,养成不会、不愿深度思考的习惯,对事物的本质缺乏探究的愿望。而要追问本质,必须追溯到经典书。

      (2)只阅读经典书。只阅读经典书籍会让我们沉浸于概念理论的世界里,而缺乏与实践的链接,最终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我们的专业成长,必须进行深度思考,也必须依赖于阅读经典书籍,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理论、践行理论、验证理论。

3.依兴趣读VS按需求读

      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有时候依自己的兴趣阅读,有时候按照当前的需求阅读,只要有助于思考、成长,就好。

4.一个人读VS共读

      一个人读,是享受一种静谧、安闲,往往是阅读一些容易理解的书籍。共读则有助于剔除自己的懒惰,在相互督促中,慢慢前行。也有助于我们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在共读过程中,通过伙伴们的分享交流,促进我们对书籍的理解。

5.“读的多”好VS“读的深”好

      我认为一个人的阅读数量不在多,而在于深,即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就像郝晓东老师说的“深挖一井,掘井汲泉。新网师倡导啃读,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聚焦、沉潜于一本经典书,逐段批注,提取要点,理清框架,联系实际,力求内化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但没有一定的阅读量,阅读面的宽度也无从谈起。

四、专业写作的四个问题与对策

1.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有机融合,解决“不想写”。

2.强调与实践相关联,解决“没内容可写”。

3.强调客观的呈现问题,解决“不会写”。

4.主张师生共写随笔,解决“写了没用”。

      对我来说,目前的写作仍有些被动,常常觉得没什么可写、不会写。所以,很多时候只是做笔记,没有自己的思考。以后我将多关注学生,多专注工作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多关注课堂,多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思考,并撰写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