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读书304/100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深入解析一代名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
世间三不朽之圣《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共有三部,围绕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人生际遇与处世方法展开。
第一部主要讲述曾国藩的为官之路和立身准则,由此探讨曾国藩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的内心世界和事业成败;
第二部主要讲述曾国藩的家风和治家之道,通过分析他与父母、兄弟、子女的相处方式,展现晚清时期典型官绅家庭中的伦理关系;
第三部主要讲述曾国藩与同僚、下属之间相互合作又有所冲突的关系,深入分析晚清官场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种种离合暗流,更加立体地再现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社会环境。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中年以后,曾国藩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是靠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方刚中升发来的。这是曾国藩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所以他的圆融是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历经千折百磨之后,曾国藩的初心并无任何变化。他的志向仍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再认为通过雷霆手段,能迅速达到目的。然而他还是相信通过浸润之功,日将月就,还是会实现这个理想。他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风气,可以由一两个有权有位有德之人提倡,就可以由上而下,由此及彼,带动天下人皆向义向善。“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曾国藩体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的,圣人也不例外:“从古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领悟了这些道理,曾国藩不再急于求成,也渐渐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观。曾老体悟到,天下没有毫无瑕疵、绝不犯错的超人。孔子自己都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也可。”也就是说,大节不错就很好了,小节谁也难免会有出入的。孔子的爱徒颜回也被尊为圣人,因为他是孔门子弟中唯一一个做到了“三个月不违仁”的人。也就是说,连续三个月,坚持了高度自制,不犯错误。因此很显然,圣人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缺点。“‘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 伤生,可谓名言至论。”
曾国藩知道了,“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叶茂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的“猛火熬”,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火煮”,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同样,许多优点,也不是通过一句誓言,一段苦练,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溶人自己的血肉之中。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 段,更重要的是韧。
曾国藩后来曾以培养“恕”德,来说明如何通过坚韧不屈的努力,将一项外在的美德变成自己内在的品性。他说,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不愿意宽恕体谅别人:“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但是只有善于恕人,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顺遂的人际环境。所以即使不愿意,也要捺着性子强迫自己这样做。“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
“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详。”一开始是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不能勉强自己,则一事无成。“若不能勉强而听其自至,以顽钝之质而希生安之效,见人之气类与己不合,则隔膜弃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复能勉强自抑,舍己从人,傲惰彰于身,乖决著于外,鲜不及矣。”
文不加点 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