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王称堌及黄庄村
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骑行王称堌及黄庄村,这已是间隔了四十天后的又一次骑行,偏又遇上了大顶风,把两条腿使得酸疼酸疼滴,看来骑行这活儿真不能撂荒太久!昨天是冬至,那今天就是初九的第二天了,天气预报是要刮四到五级的东北风,气温也要降到零下六度到五度,风大温度低对骑行是个考验,但是对天气的影响是正面的,盘绕多天的雾霾被大风吹跑了,果然天蓝又日丽。一直随行的骑行群“快乐驿站”自入冬以后仍坚持发帖,但也改为附近转转兼带采买,此行亦是,主题是到黄庄采购粉条,骑到王称堌属于绕远经过,就这样来回也只是80公里。这一次出行骑友不少,男男女女共26位,把群主“洲”高兴地数来数去,碰巧男女还是对半,结果午餐时人气旺旺地就坐了三大桌。早上出发沿着106国道南下,这是全程唯一一段的顺风路,后来走铺设一新的胡文路(胡状到文留)和去王称堌都是往东,旷野里的侧顶风也是威力不小,用尽力道十五六码的速度成了常态,后来从王称堌到黄庄是向北骑,全顶的大风终使久不练功的双腿出现状况了,一时间还真想下车推着走几步了。这是感到最难受的一个时间段,最后从黄庄村北上户部寨,再到黄河路东延段,继而向西回家,才略有适应不那么难受了。经过王称堌,纯粹是为骑个环线、增加一点儿里程,不然一天的骑路和中午的饭点还真不好安排。王称堌已经由乡改镇了,曾经贫瘠的沿黄乡村确实变化不小,光是看今天镇街上热闹的人流和丰盈的物资,就知道早就是吃穿不愁的温饱状态了。对骑友来说,知道这里的果子出名,于是一大批骑友进镇就直奔“蜜三刀”去了。我等十字街边等待好久,目睹了繁华的街市,城市里有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也没闲着,采买了两斤相对便宜的羊杂。午时赶到吃饭的“老四烧鸡饭店”,就在黄庄南面的大路口,除了烧鸡,今天点的菜主要食材就是粉条,而且是黄庄的粉条,几种做法吃下来,有点儿先尝后买的意思了。饭菜要的都经济实惠,A费才十五元。午饭后进入黄庄村的骑友只有近一半人了,其实这里已经属于户部寨镇管辖了,是骑友“万事如意”的老家,几年前就介绍到这里买粉条了,年年都来,说明东西货真价实。据称粉条是当地盛产的红薯磨浆成粉手工做成,属于传统的工艺手法,今年照顾骑友仍然按十元一斤,过年就是十二了。我是第一次来,也没有采买任务,但随来也收获不虚,一家农户院里成了制作粉条的手工作坊,正赶上大锅煮粉、众人配合着出粉条,看着热气腾腾、台上台下、又锤又敲、又拉又拽的阵势,倒像是看一台民间艺人表演的大戏,好看耐看,百看不厌,感觉从红薯到粉条,传统工艺下的制作,真是太纷繁和费事了。大家看了、拍了,预定了购买的数量,还有人对初级原料的红薯粉产生了兴趣,买上一包说是可以做饭当淀粉。从早上八点出发,到下午四点二十到家,路不长,还挺磨叽,还累得够呛,风大顶风是个因素,“刀枪入库,放马南山”是主要原因,实在是让人警醒啊!
连日雾霾,今天四五级的东北大风终于一吹了之,沿着106国道向南骑,是此程风向最为助力的一段路 刚过冬至,数九后次日的中原大地上,油绿的麦苗犹如养眼的地毯,每每把四季中最为收敛的时刻跳跃出生机勃勃画面 四十公里后到达濮阳县的王称堌集上,现在已经撤乡成镇了,向南向东都是黄河大堤,大河在这里折头北上 据清嘉庆《直隶省开州志》载:明初此地王称一家,住在黄河北岸,因黄河泛滥,家被淹没,移此一土堌堆上定居,故名王称堌 镇街上很热闹,人多买卖也多 南果北运,现在庞大快捷的物流系统,城乡之间的物资已经很雷同了,好东西,啥都有 王称堌好像羊肉很出名,在这个羊肉摊上买了点儿羊杂,似乎被狡黠的摊主看人下菜了,一斤东西多要了两块钱 中午,顶着大风吃力地骑到了王称堌北面的黄庄村南的大路边,就在这家烧鸡饭店吃饭了 烧鸡饭店当然烧鸡是个特色菜,热烂的烧鸡很有品相,也很有味儿,但是制作的环境不敢恭维,眼不见为净,动筷子吧 下来要到的黄庄,有传统工艺制成的粉条,饭店里也有黄庄粉条做成的各样菜,就算是先尝后买了 吃过饭,向北三里地就是黄庄村,但已经不属于王称堌管了,为濮阳县户部寨镇管辖 制作粉条的手工作坊,就在这家农户院里 制作粉条的原料是当地盛产的红薯,具体工艺说不太好,看着阵势,全部是人工操作 烧火,和成稀面团,放入漏勺里打成条状,热水煮过,捞进凉水了成形,足足用了六个人流水作业 最后的工序就交给了时间,等晾晒到没有水分的时候,就算是成品了(据说一斤十块,下来要涨价加两元) 看这热气腾腾、台上台下、又锤又敲、又拉又拽的阵势,倒像是看一台民间艺人表演的大戏,好看耐看,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