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病案讨论引发的思考
于某某,女,15岁。前月患感冒,发热38.5℃,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20多天。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处方:辨证:邪恋肌腠,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退热
方药:桂枝汤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红枣3枚 生姜6克 甘草10克,水煎服,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追访未再复发。
从学习经典的角度出发,上文发出的病案是有积极意义的,便于大家学习条文,理解伤寒第一方桂枝汤证的经方应用。但要是从临床角度出发呢,我觉得有几句话来说,以抛砖引玉,共引大家的争鸣。欢迎大家拍砖,一笑了之,可以争论,但勿上纲上线,没有其它问题,只有将中医发扬光大的一颗痴心。
第一句,关于如何在微信群中开展讨论。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那么,我也认为,不以提高中医疗效为目的的讨论,纯粹是瞎说;不以中医思维来辨证论治的争论,纯粹是瞎扯。讨论也好,争论也罢,目的既是交朋友(但不是谈恋爱,本人已婚),说得实在一点是为了提高咱们的临床疗效,说得崇高一点的是为了发扬祖国传统的中医事业。至于您谈了多少次恋爱,别人管不着,但如果是以耍流氓为目的的谈恋爱,最后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好结果。古人说,头上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如果您不信,那是个人自由,但是我信。需要说明的是,我没经过中医教育的系统培训,没上过中医药大学,中医理论基础很差,再加上性子直,说得不对的地方,冒犯了大家的言语,还望多多包涵。
第二句话,辨证的首要辨什么。我觉得,辨证首先要看整体,看体质,也就要看全局,看人整体,观人。中医从来不是看病的,中医是看有病的人,这一点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也是大家都认同的观点。那么如何来辨证。我觉得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要从整体上看分辨出外感和内伤,分出正邪的多少。外感伤其形,内伤伤其气。伤其外为邪有余,有余则泻之;伤其内为正气不足,不足者补之。此女,从感冒高烧后治疗,转为低热20余天,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精神颓靡,尤其尺脉微弱,其正气已伤,从标本两相上看,内伤无疑。脉象上应呈现出气口大于人迎之脉。刻下症中的头痛、恶风、汗出,虽然表现出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但实则大不相同。外感有余之病,用泻法,内伤为不足,补法与之。前医以清热解毒中药无效说明,以外感从治已谬。所以李东恒指出“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第三句话,如何辨主症。这个病案的主症是什么?头痛、恶风、汗出?我觉得应当是长期低热不除,其它的都是这个症状的兼症而已。如果说刚开始,该女初患感冒,用桂枝汤来治疗的话,那么头痛、恶风、汗出作为主症无可辨驳,那么这里再拿来作主症,我才疏学浅,觉得在临床上不是那么可行。如果有表邪的话,此时也不过是虚人之上的表邪罢了,何主何次,很好分明。否则的话,无论从伤寒传经的角度,还是其它的角度,如此长时间的邪实而不致虚,我觉得可能性有,但不太大,至少病案显示是低热一直未除。何以造成的低热,是感冒治疗后使用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形成的后遗症,早已从外感的实症转化成内伤虚证。
第四句话,如何读医案。我觉得读医案,最重要的要用中医思维来思辨。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这个思维很重要,盯着具体的病,说着西医的话,搞什么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是“香蕉”中医。盯着具体的病症,拿着西医的治病思路来读医案,这是学习中的大忌。因此,这里的中医思维很重要,建议诸位有时间认真听听高建忠教授的《谈谈中医临床思维》和马新童《论中医之临证观象》,如有机会,我会写专门文章来讲述这个问题,在此不做赘述。观今人病案,瞎编凑数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多为出名著书而定,名为弘扬经方,推广经验,实则私心作祟。我曾读某“著名年轻经方家”写得书,上面的病案,实在不敢恭维。就此病案而言,脉象自不必言,一把糊涂帐,什么脉浮缓,说明写病案的人,连中医的门都未进,至多是把伤寒条文背得熟而已,纯粹是为了写桂枝汤案而配上的。附上的条文来凑热闹,熟悉经典条文是有好处的,但如果用在论证写病案之人如何辨证上的话,则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不值得我辈效仿。至于“服1剂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云云,各位在临床上自可辨别,反正我的临床实践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