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梦里,没有醒
1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但大多时候很多人都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梦,因为梦总会有醒的时候。
我一直在梦里,没有醒。
高二那年的那节语文课上,老师违反校规给我们放视频看,是《对话》栏目中关于问题少年韩寒的节目。在短短的视频中我看到了韩寒的与众不同,他的桀骜不驯,他的直言不讳。
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如醍醐灌顶般,在将近二十年的人生中一直浑浑噩噩的按照约定俗成的模式前行的我从来都没有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考虑过,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只是从父母老师那里听来的,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大学,上了大学就一切都有了。
所谓的“一切”到底是什么?
2
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也是一个爱怀旧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看到韩寒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将来的我会是一名作家。
我打小就性格内向,不爱说,有什么事情就喜欢写下来。即便是面对父母也是如此,尤其是上初中那会儿,处于青春叛逆期,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观点,便坚持“上学无用论”一直跟父母较劲,对抗——以给父母写信的形式。
当时觉得自己写的句句在理,字字铿锵,但是现在再看,幼稚的让人好笑——父母一直保存着我写给他们的每一封信,每次看父母都会感慨万千,陷入深深的回忆里。
我也喜欢读一些哲理性的文章,当时的“读者”“意林”等是我的最爱,每当看到好的词句段落都会抄下来,等到上早自习的时候拿出来大声朗读,甚至背诵。别人都在被老师布置的课本上的“八股文”时,我只是拿出自己抄的自己觉得很受用的笔记读读背背,两个小时的早自习不间断地从头读到尾,且声情并茂。也以致于每次上课老师提问课文背诵时,我都是站在门口的那一个。
所以,当看到韩寒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喜欢读喜欢写,对文学如此热爱的我或许冥冥之中就已注定将来必定是一个大作家。于是,作家便很有仪式感的成了我的梦想,也是我一度引以为傲的地方。
梦想一旦确立,我便开始了逐梦之路。
3
很多人都把高中比喻成炼狱,老师和同学们都无时无刻不在投入到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中去。每天早上5:00起床,每天晚上10:00放学,放学后很多同学还拿着手电筒趴到被窝里看书做题,我也会拿着手电筒趴到被窝里看书写东西。
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双休日,只是每周末按照学校的安排会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很多同学仍旧坐在教室里看书做题,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像被大赦了一样跑到网吧里疯狂地玩半天的游戏,而我则是跑到离学校不远的一家新华书店看书,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完的。身上没有多余的闲钱,很少会买书,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也不允许看课外书,所以每次周末能够去书店看半天的书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最最幸福的事,也因此,一本书会断断续续的看好多天。
也一度曾狂妄地认为自己也能够像韩寒一样,因为一本书而一夜成名,就可以不用在待在这个早已呆够了的只能看见四角天空的围墙里。所以我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尝试写了一个无疾而终的小说,直到高二结束。
由于我如此的痴迷于看书写作,一度的狂妄自大,忽略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那一年我的学习一落千丈,也由于我意识到自己写作素材的缺乏,写出文章的蹩脚,渐渐地我失去了最初对写作的激情。总之,理智战胜了妄想,上大学即便不是我但也是父母的心愿,他们为此对我寄予深厚的期望。
所以,我终于搁笔,放下对文学梦的执着,开始投身到书山题海的浪潮中。
4
拼了命似的追赶了一年,结果还是连个二本院校都没能上成。
父亲没有放弃,他说,第一年就就只差二本线几分,说明咱不差劲儿,再来一年肯定可以,我觉得你中。
还是没有扭过父亲,我回去复读了——“半年”。因为对自己的自暴自弃,前半年是在课堂上睡过去的。
终于,可以上大学了,父亲笑的合不拢嘴,仿佛听不见别人“都这么大了,还上大学有什么用?”的挖苦与嘲讽。
我并没有觉得有一丝的骄傲和自豪。
高中毕业那一年,我跟阳、老大、阿闯他们一起去了苏州,出乎意料地悲观且又绝望地度过了两个月的漂泊经历。
除了我,他们几个都在上大学,所以他们口中所讲的大学生活对我来说都是新鲜事。
他们告诉我,大学跟中学不一样,并不只是一个学习书本知识的场所,课外的生活更能让人成长。
5
我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到了大学后我积极进行各种尝试。
在班级里竞选班委,去各种社团面试,向来五音不全的我竟然还壮着胆去了音乐社,面试时当众唱了自认为能够拿的出手的歌,面试结束出门的那一刻听到屋里传出来一阵爆笑,我不禁感慨,面试官们能憋那么久,也是挺不容易的啊!
还记得初次面试的时候腿抖得筛糠似的赶脚,我都纳闷了,想当初在苏州面对黑中介、无理的房东、暴躁的车间主任那种理直气壮一往无前的气势都跑哪儿去了。
结果是不用想的,班委竞选得票为零,很多社团没了复试,不过还是很幸运,我加入了文学社。当我得知有这个社团的时候真的是喜出望外,我想深埋心底的梦想终于又可以激情的燃烧了吧!社团招募会员那天我在文体中心前到处寻找文学社的宣传帐篷,终于在他们即将准备收摊的时候跑过去填写了一张自己的信息表。
所以当我被通知已经被文学社录用时,心中对未来的种种遐想如雨后春笋般疯长。
6
大一那年,我作为干事骨干对社团的一切事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种活动中都能够看到我忙碌的身影,甚至有时候为了忙社团的事情会选择不去上课。社团的负责人对我也很认可,并在大一即将结束的时候主动放权给我让我来策划一次文学沙龙,那次文学沙龙我付出了很多心血,结果不但成功,还对以往的那种更注重形式的活动进行了一次革新,这让很多社员都喜出望外,也对我赞赏有加。
后来我一直跟社团负责人成为很要好的朋友,直到他们毕业离开学校,偶尔我们也会联系,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互发短信祝福。
换届了,我成为了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社团副主席。
这当然是一种荣誉,也是对以往付出的肯定,我很高兴,同时也很担忧。因为一年多来的忙忙碌碌对我来说收获其实并不大,我一直认为文学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读书和写作,社团的成员要能够在付出中有所收获和进步,尤其是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但是貌似一年来大家所做的都是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形而上的东西。
我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是第二年又是忙忙碌碌的一年,而且这一年似乎更忙了,很多时候都累得不想动,但是社团的发展似乎丝毫没有按照我预想的方向改变,那种形而上的东西依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7
这其实也不奇怪,这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深切感受到,大学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虽然这里只有老师和学生,但是已经足以把社会上的那些权钱之争、利益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了。
我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但是还不是主要掌权者,所以我所说的话和所做的决定很多时候不一定管用。而社团主席是一个没有我大且固执己见的小女生,我们也为社团的发展因为意见相左而争吵过,也为能够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办成一件事而由衷地相互称赞过,但是她固执的意念一直转变不过来。
我主张向内发展,希望的是社团应该有自己的根——立足的根本,而她主张向外发展,她总是说,咱们是个小社团,应该多多地办大型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然后加入咱们。各执一词,谁也说不过谁,但她是主席,当然社员都会听从她的意愿。
一切貌似都在向她想象的发展,社团的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文学社的存在,甚至还跟其他学校的相似社团进行了联谊,文学沙龙越来越像各种高大上的歌舞演出。但是越来越多的内部会员一个个地退会了,每次参加活动的外来人员多了,而内部社员却越来越少。
这还是个文学社吗?
8
如果不是有个跟我一样追求文学最本真的内在的好友,我或许因为看不惯早就退出了。他叫杨帅,跟我一样喜欢文学,喜欢看书写作,同时也是副主席。但是他看的书比我更多,文采也比我好。
这两年来我都一门心思在社团的发展上忙碌,根本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思去看更多的书,而他不一样,看书写作是他一直以来养成的好习惯,偶尔我们也会拿着各自写的诗或文章互相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但是每次看到他文采斐然的文字,我都自愧不如。
他告诉我,不要总是抱怨,其实你只是想通过文学社得到什么,结果却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心里必然会失落,一开始我也是这样,但是后来我不了,一些我看不惯的事情不管他就好了嘛,为什么离开了文学社就不能看书不能写文章了?
他说的很对,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把自己置身事外的,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总是觉得这个社团落在我们手上就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让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撒手不管,那就是不负责任,对社团的不负责任,对社员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结果是不论我怎么想,社团也没有像我期待的更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也没有什么发展。
直到终于换届,我们都跟这个社团脱离的干干净净。我跟杨帅的交往反而更加的频繁了起来,我们总是在一块儿谈论一本书或者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我们各自拿一篇自己最近写的文章互相点评。我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坐在一块聊聊,很多时候对着某一个话题一直聊到深夜,依然有聊不完的内容,每次跟他聊完就会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慨,而我们也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人之一生真正的志同道合之人能有几个呢?而我又是何其的幸运,能够遇到杨帅这样帅气又有才华,关键是又跟我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三生有幸啊!
9
一天,他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名字叫“水墨丹青白杨树”。
他说,以后这个公众号咱们两个来运营,到时候发咱们俩的文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
我听了很为他高兴,当然,也为自己高兴,他做什么事都忘不了我。
但是后来我给他发过一篇文章后再也没有发了。
他几乎可以做到日更,而我一个月也写不出来一篇。惭愧里夹杂着自卑,很多时候我都是拿出纸笔,憋了很长时间也写不出来一个字来,偶尔能写一点,总又感觉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嫌。
后来他也不再跟我要稿了,依旧默默日更着,从2015年至今,两年多时间里从未间断过,虽然粉丝没有增长多少,虽然每天只有几十的阅读量,但他一直都在坚持着他那颗永远都磨灭不了的梦想。
他毕业有快一年了,我们从未再见过面。我还记得当初我们的约定,“有时间了一块儿喝点酒啊”,可是貌似我们一直都没有时间的样子,他毕业了之后,再没有人跟我一块儿探讨过写作,再没有人跟我聊过文学直到深夜。
10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关注了“十点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
我那个时候给一个讲风水课的老师当助理,每天晚上都会去他的公寓里帮他打扫房间卫生,房子里的布置别具一格,橱窗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的古董,餐厅的位置放了一个方桌,上面有一个形状古怪的大理石茶盘,这是平时接待客人的地方。客厅的正中央摆放的是红木家具,还有一棵叫不上来名字绿色盆景,正对客厅的墙面上挂了一个大大的活佛,老师告诉我说是他之前的一个学生画的送给他的,那画像逼真的能感觉到他一直注视我的目光,所以我一个人在偌大的房子里难免会胡思乱想。
很庆幸,每天都是十点主播BOBO的声音陪我度过那段静默的时光,温暖的故事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后来又有了雅萱、夏萌等,渐渐地便再也听不到BOBO纯净暖心像是朋友在拉家常的声音了,这一度让我很沮丧,后来十点电台的更新不那么频繁了,而我渐渐地也不再听了。
也正是对“十点读书会”的关注,让我有了加入郑州十点读书会的契机。我按照招募令的要求填写了一份申请,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也期待着。
11
很幸运,我的请求被通过了,加入到郑州的十点读书会里,见到了一群充满温暖与温情的书友。虽然已经时隔一年半,但是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时我那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这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尝试踏入社会,也是步入社会后第一次让我这颗因为多年前的那次两个月的苏漂经历而对社会时刻怀着警惕的心被温暖到,第一次知道原来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的人跟自己一样充满迷茫和未知,但又都在不抛弃不放弃中不断进行各种想要的尝试。
我记得那天天很冷,但是我的心很温暖,那天活动结束的很晚,可我依然留恋不愿与首次见面的书友们分开。
回去后激动了两天的心终于平静下来,重新去回忆那天下午我们说过的话,欢快的笑,流过的泪,叹过的息,好像梦一场。一群不相识的陌生人初次见面就像老友一样相谈甚欢,彼此之间毫无保留的吐露真情,真的是令人难以想象。
我终于提笔写了一篇《郑州十点读书会第四次线下活动感悟》,我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写文章到底是什么时候,而这一篇文章真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前几天我无意间在百度上搜了“郑州十点读书会”,让我惊喜的是我的这篇文章竟是头条,重新点开来读,两年过去了,那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感动仍在心中,那时的心情依然存在。
12
从此,我开启了阅读模式,每个月都会读2-3本书,每个月都要按照规定上交一篇文章,每个月都会很有仪式感的去参加线下活动,读书会的线下活动跟我想象中的文学沙龙简直就是一模一样,说想说的话,见想见的人,在那里没有人嘲笑你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有人能够倾听你对生活的不如意的哀怨与不满的倾诉。
高二时的那种感觉终于又回来了,我又开始不停歇的写作了,又开始了我天马行空的幻想了,又开始觉得我的作家梦要起航了。不知不觉间加入读书会可就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里,我又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在读书会里,有走过川藏跑过马拉松发起过电影众筹的班长,有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全职妈妈,有烧菜一流文采斐然的百合女神,有帅气又暖心的技术男班草,有中途辍学口才惊人的销售达人,有突破自我给人激励的职业规划师,有背着吉他唱情歌的吉他老师,有气质与美貌并举的平面设计师,有沉迷外国小说又好吃的医学研究生,还有阅人无数看尽世间百态的心理咨询师,还有像我一样一直对文学坚持着的曾经一度放弃过的逐梦人……
其实每个人心里有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有些梦想比较现实,有些梦想有些缥缈,但大家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我们都是追求即可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的人,我们是一群在现实的社会中不接地气地生活着的一群人。
现在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郑州十点读书会进行了重新的建构,重新的革新,也有了自己的公众号,上面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字,是我们这些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我们不想改变谁,只想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充满世俗充满铜臭的现实世界里尽可能的理想的生活。
我们只是开始,我们还在路上,我们像过河的小马一直在不断摸索前行,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对生活的理想追求能够影响到他人,使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走在奔梦的路上,便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是的,我的作家梦还没有实现,但我自己的心却变得坦然了许多,其实也已经实现了,只是没有像韩寒一样一夜成名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年多来我不间断的写作,相较之前的几年,2016年这一年是我输入和输出最多的一年,也是成长和收获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多来书友们给我的评价是“亚东的文笔越来越好了”,这让我很欣慰。向来只是自卑胆怯内向的我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变得成熟果敢和坚定,现在的我除了依然执著的写作,还有一个让我引以为傲的身份,就是郑州十点读书会微信公众号的编辑。
话说这是距作家梦最近的地方。
13
要毕业了,辅导员对我说学院准备为我们这届毕业生拍摄毕业大电影,让我负责向同学们征集素材。
我听了很高兴,觉得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用故事的形式把我们这五年来的点点滴滴浓缩在一部电影里,我们可以通过第三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所走过的路,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心情。若干年之后,我们都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再看时,定会是满满的回忆与感动。
那天老师询问我关于毕业电影素材事,当听到我说两天写了将近两万字的时候,给我个大大的赞。
她说到时候考虑帮我出书,她说必须让我火一把。
我知道这其实只是玩笑话,但也是对我由衷的肯定和鼓励啊。
最起码,这么多年坚持和不断追逐的梦想终于看到了希望,让梦想有了能够实现的可能,谢谢这一路上遇到的那些给我温暖给我鼓励和帮助的人,也谢谢不抛弃不放弃的自己。
十多年来,也许梦想还只是一个梦想,但是在我心目中它早已不再是梦想。早已没有了最初那妄自尊大的狂妄,更多的是内心的坦然与坚定,不论最终自己能不能够通过写作让自己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写作都已注定是我这辈子不能摆脱也不想摆脱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