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寻觅丝路星海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60人  分母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但精神缺口却愈加凸显,漫漫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却难以消除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哈长式廊上,段,左,冼三人踽踽独行,时而驻足,时而叹息。他们,在寻找着什么?仅仅是情怀吗?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自信,是支撑坚个民族勇往前行的不竭动力。

       段志远,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艺工作者,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追名逐利,渴望一炮走红的文艺圈里,他却另辟蹊径,悄悄推开历史的大门,追随革命先驱的步伐,寻找被时代遗忘在角落里的红色情怀,这是对冼星海等一批“革命之声”创作者的尊重,更是一位文艺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体现,面对文艺乱象,是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亦或尽己之力,加以整治,唤醒国人的文化良知呢?答案显而易见,

       左珂萌,一位民营企业的白领,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冼星海的作品从品,一发不可收拾。40场演唱会的等划、签约、举办..事无具细都要亲自处理,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尽可能完善演唱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者符。为的只是用歌声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真切的音乐家,来增进人们对冼星海的认识.熟悉、理解、接受与深化。左柯萌的倾力投入,是热爱,也是生活。

       冼妮娜。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也是冼星海唯一的亲骨。8个月时,父亲与她分离,殊知这一去,竟是永别。偶有来信,却只见母亲的泪水打湿手捧的毛衣。从此,追寻,便成了她一生的使命。岁月无声,悄悄抹去思念的泪痕,她本无意歌颂父亲的伟大,可“恶搞,奇袭”事件却拷二连三奔向她,直击人生痛处。她什么也不想,只想为父亲正名。大浪淘沙,历史无情,泡沫和浮尘终会消散,唯有金子,于大风大浪中耀耀生辉。

       他们三人一路寻找“洗星海”,终于全部的付出成就了一次大型演唱会,对于这一次的演唱会,它独特非常,它不是一次敛财的契机,而是一个让冼先生重新进入人民生活的通道。若没有激昂热烈的乐声,我们也许几代人对《黄河大合唱》的认知只是浅尝辄止,机只图个嘴上痛快罢了。若真的到了那一刻,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力量在几张白纸黑字上只会显得苍白无力了。

        往深处说,它不是吸引眼球的幌子,而是响应“一带一路”的要求借此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中哈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若没有它,我们也许大概只能在洗先生留下的冰冷的手稿中感受其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在不近人情,不通人语的音符中体会其对战争中的人民同一的同情,这对于亲临其注入一生的音中体会两国的情谊,人道主义的光辉所带来的作用,可谓是大打折扣了。

       无论是三人全身心地追寻冼先生的遗迹,还是演唱会全力宣传冼先生的著作,都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寻找到的“冼星海”不是对他个人力就的吹捧,而是对他魅力的传播以及同他一样的革命先烈时刻以任何方式为革命战斗的精神的赞颂。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费考通老先生这句话十分有力。这也为社会揭开了为何总追溯过去的人物的污迷底。这同样解来释了这次寻找的意义所在。

        他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指引着我们去保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正平和的心,淡泊如今的华衣珠宝、基金股票;他高昂的乐调促使我们形成“德不孤,必有邻”的自信,以自豪的姿态走向世界。也许这次寻找所带来的远不止此。

         但至全这次寻找,不仅找到了冼星海先生的一生,更找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红色情怀,文化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