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 布 德 文窗 里 窗 外真我个性

当你把善待别人当成自己的品质时,你就会自由很多-雪漠

2019-07-04  本文已影响15人  岩之鹰J
当你把善待别人当成自己的品质时,你就会自由很多-雪漠

当你把善待别人当成自己的品质时,你就会自由很多

作者 雪漠

上仁、上义、上礼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的仁就是“仁者爱人”的仁,分为几种:第一,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喜欢杀生,这就是上天之仁;第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这是子女之仁;第三,朋友之间的关爱,这是朋友之仁;第四,对整个人类、所有生灵的博爱,这是人类之仁。此外,还有很多种“仁”。“仁”就是慈悲心。因此,上仁就是最好的慈悲心。

上仁者即使在关爱别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关爱别人,而是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本来就该这样。因为“仁”是他的本能,而不是他对自己的要求。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心就会柔软。如果不为别人做点什么,他就会觉得不舒服。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品德,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对别人好,不是因为别人对他们好,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对人好,对人好是他们的本能。比如,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某某说你坏话你还给他寄书?我告诉朋友,因为,我寄不寄书跟他怎么样没有关系,他读不读也跟我没有关系,哪怕他把书扔掉、烧掉或者送人,都不要紧,也跟我没有关系,我只在乎自己寄不寄书。所以,我们要学会既对人好,又不执著结果,甚至不要觉得自己对别人有多好。一旦你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就会计较和衡量,如果对方对你不好,你就会抱怨,觉得他忘恩负义,还会充满怨恨。很多人之所以抱怨,就是因为这种心理。如果他们不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就不会觉得别人应该对自己好,那么他们得不到回报时就不会生气,更不会仇恨、抱怨。要明白,抱怨损伤的是自己。所以,不要抱怨,甚至不要衡量、不要计较。

当你把善待别人当成自己的品质时,你就会自由很多,因为你不会在乎別人对你好不好,也就不会被对方的态度所影响。因为,善不善待别人是他的品质,应该在乎的是他,而不是你。这时,你的付出和他的付出就没有可比性了。有可比性的不是品质,而是生意——你给我一元钱的好,就希望我给你一元钱的好;你给我五元钱的好,就希望我给你五元钱的好,如果我给了你三元钱的好,你也会觉得我不是东西。这不是生意是什么?比如,有些人给对方封了红包之后,就会开始算计,觉得我给你送了这么多礼,你只给我回了一点点,然后心里就耿耿于怀。类似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佛家不追求等价交换,佛家追求“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追求无条件地对别人好。当然,佛家追求的是境界,而不单纯是这样的行为本身。其中,“无缘”是无条件、无关系,“同体”是永远觉得我和别人是一样的。

其实,人与人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念头而已。直到今天,科学家发现的元素就那么几种,构成人体的元素也就是那么几种,每个人都一样。如果谁发现一种新的元素,他就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发现一个新的粒子,就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新的元素和粒子是很难被人发现的。

构成我的粒子和元素与构成你的粒子和元素差不多,因此佛家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是一体的,提倡同体大悲。当然,真正能做到同体大悲时,人就能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这时,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才会真正消失。一旦这种区别消失,人自然会对所有人都好。所以,上仁就是自他区别消失之后的慈心、博爱、孝敬,是一种巨大的悲悯之心、侧隐之心。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里的“义”是“义气”的义,它是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重要准则。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义”,不需要解释,所有人都知道。做得到这种准则,就叫讲义气;做不到这种准则,就叫不讲义气。大家都知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在一个叫桃园的地方一起结拜,确定并发誓遵循个行为规范: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都遵循这个行为规范,就叫义。义是衡量他们是不是哥们儿,守不守诺言的准绳,也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约束——当然,更多的是对一种精神的认可——整个人类都认可的“义”比桃园三结义的“义”更大,超越了哥们儿义气的境界,叫作正义。正义是一种社会必须遵循的、有益于人类本身的准则。如果一个国家遵循这种准则就叫正义之邦;如果一个国家不遵循这种准则,就叫失义、没有正义。

推崇义,人们就会觉得有义,也就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时,人们会执著义的概念和形式。比如,桃园三结义之后,无论是刘备、关羽还是张飞,心里都有了一种规范,他们觉得既然结义了,就不能破坏兄弟之约,必须守护这份义气。因此,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他们会以义气为先。最后,刘备为了守住义气,给关羽报仇,还打了一场明知会输的仗。所以,上义虽然比不上上德也比不上上仁,但做得到上义也很了不起。

中国人常说“为朋友两肋插刀”,过去的人真是这样的。过去的一些帮会中有一种规矩,如果有人守不住盟约,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情,就是失义,要受到“三刀六洞”的惩罚,也就是在身上捅三刀,而且每刀都必须穿透整个身体,捅出两个洞来。有时,一些人犯了严重错误,希望别人原谅自己,还会自己行使“三刀六洞”的刑罚,受过这种刑罚之后般都会得到原谅。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是最好的礼物,“攘臂”是伸出胳膊推出去。送了最好的礼物却没有得到回应,就会舍弃这个朋友。

过去的人是很在乎礼节的,别人送礼给你的时候,你必须回礼,不回礼就不合礼节,有些人还会觉得你不值得交往,因为你不重视他。所以,中国有“礼尚往来”的说法——我今天拜访你的时候提了一包茶,你明天来看我时也要提上一包茶,这就是礼尚往来。如果你老是看望、问候某个朋友,老是给他送东西,他却从来不去看你,从来不问候你,更不给你送礼物,你会怎么样?时间久了,你就会非常失落,因为你觉得他不在乎你,慢慢地,你就会疏远他。孔夫子也是这样,他曾经说过,过于吝啬的朋友不值得交。

某本书最初出版时,我打算连工本费也不收,直接送给别人看,但心印法师反对,坚持让我们定价。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如果一个人连十几块钱的工本费都不肯出,您值得跟他交往吗?她的意思是,人对待自己珍惜的东西,付出多少都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一个人连一本书都不想买,他会珍惜他得到的机会和善待吗?她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后来,我们在海南的一个茶馆里聚会,那个茶馆的茶位费很贵,每位要一百元,我问老板为什么把茶位费定得这么高,难道不怕别人嫌贵不来吗?他说,嫌贵不来的人正是我们要拒绝的人。这就叫礼。想要进入某个圈子,就必须遵循它的礼节,否则你就进不去。这就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大家一定要明白这种规则。社会上流行送礼,本意也是这样,也是用物质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过去我不懂这个道理,很少在这方面下功夫。有一次准备出国,一位朋友问我有没有给国外的朋友买礼物,我说没有,人家不需要。朋友提醒我说,他们需不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意。他还教我,礼物不要买得太大太贵,否则人家会很有压力,只要买些小玩意就好,这样,对方既能感受到你的心意,又不会有什么压力。那时我才知道人有这种心理,很有意思。过去,我对这些礼节是一窍不通的,同学们无论请我参加什么活动,我都不去,包括葬礼和婚礼——所以同学们都不高兴,我得罪了很多人。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我实在没时间陪他们玩,但是,知道这种规则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对,应该尊重他们的需求和规则。于是,后来如果有朋友请我参加孩子的婚礼,我就算没时间去,也会随礼。

遵守礼节,大家都会非常开心,所以礼也是好东西。唯一的局限是,如果礼送出去之后得不到回应,关系就被破坏了。

说到礼节,山东这边很有意思。过年时有很多人来看我,凡是山东人,都会带上很多礼物。齐鲁大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里还是鲁国的时候,曾被人们称为礼仪之邦。所以,这块土地上的人很注重礼节。

有时,他们的注重礼节,是很让人感动的。比如,宽容师有次想给我送海蜇皮,问我要不要,我说要,她说那我多送一点,我说好,她就把海蜇皮寄到樟木头给我——那时我还没到山东,还住在樟木头——大家知道她送了多少海蜇皮给我吗?一百箱。后来我分享给了老师和朋友,光是快递费就上万元了。这就是典型的山东人的作风。山东人的特点就是非常大气,却不一定求回报。这已经不能算是老子所说的上礼了,而是一种德行。因为礼是讲究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双方的关系就会疏远。所以,上礼不是老子所认为的高境界——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礼节是必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失礼。

现在,我开始学习孔子和老子,用某种方式来表达一份好的心意,同时也这样训练我的学生。比如,学生想见我时,我总会让他们带上一本好书,还会告诉他们,要是你们不带好书,我就不见你们——过去我从不要求别人,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对,因为,如果见我的时候你都不懂礼节,那么你见其他人也会这样。所以,我是在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让他们学会遵循这种社会规则。另外,书的价格不贵,学生在为我挑书时还可以多看点书,养成看书的习惯,这是一举三得。

当然,我真正在乎的是,你见我的时候,是不是带来了你的真心?如果你一片真心地来见我,对我来说,也就收到了最好的礼物,有没有物质都不要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