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日三秋》之写作随想
暑假的某一天,一个同事给我发微信,说:“推荐你读刘震云的新书《一日三秋》,我感觉这是你喜欢的风格。”于是,我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电子书,读了一页,决定买纸质书。
这本书属于拿起就放不下的品种,不熬夜的我竟熬夜看完了,还不困不倦。看完躺在床上还是忍不住在回想书中的内容,久久不能入睡。
关于书名
书名有时候很有意思,中文《一日三秋》,读者初看要思量一会儿,啥意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书讲的是个爱情故事?还是缠缠绵绵,还是离别思念?
就像书中老景要给匾刻字,让木雕木匠老晋自己看着办。最后老晋雕了“一日三秋”,老景却不悦了,说:“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那这“一日三秋”到底啥意思呢?作者借那出主意的客人的嘴这么说的:“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与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这话放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
这么一说,这“一日三秋”必定是对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事情的眷恋了。
中文书名旁边还有几个英文,便是书的英文书名了,叫“Laughter and Tears, A Novel”,字面意思是,“欢笑和泪水,一部小说”。
中英文书名联系起来一想,这书该是讲的一个地方的人们哭和笑的事儿了,而这个地方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让人眷恋的地方。
让人眷恋的地方,往往就是故乡。离乡人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乡土情节
乡土情节是每个离乡人都有的情节,离开故乡的人一定会比长居故乡的人更加明显,更加深入骨髓。就像刘震云在前言里说的“这些人物中,又以离开延津的人物为主,因为只有离开延津的人,才能更知道延津。”
中国的乡土文学始于沈从文,他把自己的故乡湖南凤凰写入作品,开启了乡土文学这一流派。
而后,一个又一个的乡土作家产生,一部又一部的乡土作品出现,从乡土文学最初对故乡人事的描写到对故乡历史底蕴,时代精神的探求,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江河画卷。
我读的书不多,但读过的乡土作品占了不小的比例。
我是北方人,所以对中国极北的地方有一种向往。特别是读过迟子建女士的作品,让我对那片土地更加渴望。迟子建的小说写的都是东北,更具体一些,是她的故乡北极村一带。《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白雪乌鸦》等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袭。上个世纪,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用诗话的语言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悲剧。
说起陕西,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及贾平凹的《废都》,一部部都是厚重的历史,让人们对陕西这片土地有深刻的理解。
说起北京,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将上个世纪北平的风貌展现的玲离尽致。
说起天津,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给你白描似的讲述了津门18位奇人的奇事,让你像听着相声就逛了一圈儿天津。说起山东,高密的莫言,携带《红高粱家族》讲述着齐鲁大地英雄们的故事;说起上海,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大上海的花花世界里,迷失自我,沉沦得不到救赎。说起河南,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更有本书《一日三秋》的作者刘震云,用黑色幽默的笔调讲述河南平原的血泪史。
我喜欢读乡土文学,是因为读完基本能了解生活在中国大地某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怎样说话做事过日子的,就像自己也生活在那里一样。
但是,略感遗憾的是,说起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的张家口地区,竟找不出这样的文学和文人。网上搜了一通,发现一个人物,那就是胡学文,出生于张家口沽源县,历时8年完成的小说《有生》荣获2021年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家”荣誉。
说起张家口,有六区十县,其中,张北,沽源,尚义,康保是坝上地区,与内蒙接壤,今人说起张家口,首先想到的是坝上草原,说的就是这四县,胡学文书写的张家口是坝上的张家口,并不是坝下的张家口,而我的家乡是坝下的阳原县,在文学中寻访故土的我找不到故乡的语言,更找不到故乡的人。
河北还有一位作家,铁凝,如今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曾写了不少优秀作品。还有上个世纪的孙犁,著名的《白洋淀纪事》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的抗战故事。
芈月离开楚国,进入秦国地界,抓了一抔故乡的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乡土情节,古往今来,是离乡之人剪不断的情丝,也正是因为这情丝,书写出一部部乡土巨著,由乡土到国土,再到整个人类,人无论走到哪里,出生的那片土地,永远割舍不下。能回家的必定要回家看看,不能回家的也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寻访故乡,比如文学,比如艺术。
阳原,桑干河畔的小城,何时能有关于你的作品?
关于写作
乡土作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乡。从最开始故乡的某个人,某件事写起,到故乡全貌的展示,各色人物在故乡的土地上求生,求死,再到由故乡的人和事编织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现状,生命本质,探求人性的善与恶,达到作家用作品或呐喊,或浅唱,或低吟,或讲述的目的。他们的发声或振聋发聩,或娓娓道来,或诙谐幽默,或阴郁压抑。无论是哪种发声,总能在读者群里激起几轮涟漪,找到几声共鸣。
本人不才,正在练习写小说,从哪写起,起初是一团浆糊。于是,便在脑海里过电影似的过自己知道的一切,想写的一切,无独有偶,是童年和童年的故乡,是春天的柳条帽子,是夏天的蛙声一片,是秋天的苹果熟了,是冬天的冰船比赛。后来,总想起每天路过的那个捡垃圾的老太太,那个从小就傻的丫头片子,那个一天不吵不说话的邻居阿姨,还有那个做了一辈子豆腐,走路“鞠躬”的“磨豆腐家的”……
再后来,我想让这些人出现在一部作品中,将故乡重现眼前,只是差一条线,一个结,将其串起,或许在将来,会有成串儿的那一天吧!
有人说,写作很难,也有人说,写作很简单。都对!对于想写作的人,写熟悉的人和事,写熟悉的情和景,万事俱备,只欠动笔之东风。
写在最后
刘震云写延津,另辟蹊径,不走写实,独自魔幻,《一句顶一万句》中,出延津记,回延津记,主人公吴摩西,化用了《出埃及记》的名称和摩西的名字。《一日三秋》中,他把延津人爱讲笑话的根源找到了,是因为花二娘等夫三千年,太苦了,变成了一座山,于是便到延津人梦里找笑话,不会讲笑话就压死他。所以,延津人爱讲笑话是为了活命。正符合这本书的英文名字“Laughter and Tears, A Novel”,一部关于欢笑和泪水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