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手艺人
文/刘刚 一品行地产机构
最近提笔想写点儿什么,却总是回避不了两个字儿,心态。
理性告诉我,这也许就是自己的心态最有问题的时候。
所以,此文为自省。
我的微信关注的公众号有几百个,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地产相关,归纳起来无非几种:项目微信(广告)、媒体微信(观点/报告)、第三方微信(干货/技巧)。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打开很多内容,却常是失望。项目广告千篇一律地唱着独角戏,媒体观点总是那么不约而同,干货技巧又都是老生常谈、抄袭拷贝。难道这个行业就真的没有什么能诱惑大家味蕾的东西了吗?
创新。HOW?
最近一段时间地产版面几乎被“去库存”刷屏,浸淫三四线城市多年,去库存的话题为何最近特别热?
消化。HOW?
最近常反思一个问题,为何团队中好多经验丰富的老置业顾问反而不及新人?
改变。HOW?
圈子里越来越多的朋友小聚时逐渐不提地产了,都在讨论转型,有一些资深的地产人已经提前撤退了。地产到底还能不能玩儿?
坚守。HOW?
……
种种迹象表明,地产真的不那么好玩儿了。于是,就想到了那句话,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之所以说坏,是因为我们见证过地产的好时代。就像前不久看到方兴地产李伟总在网易公开课中一段演讲中提到的,我们是为中国国房价飞涨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的(此话一出,不知李总是否挨过板砖)。
突然意识到,哥也曾经有过个人月销近三亿的辉煌。但那又怎样?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不是我们在卖房子,而是我们“不幸踩到了狗屎”,换一个人可能比我们更牛。
在那个时代,我们不用做外拓,因为单单来访就能让你错过中午的盒饭;
在那个时代,我们不用把客户往死了逼,因为既便他不下定,你知道10分钟后这个单元一定名花有主;
在那个时代,我们不用做任何老带新刺激,因为客户过不了几天就发觉他买的房子升值了;
在那个时代,我们不用挑灯夜战、头脑风暴,因为你知道那几乎是多余的。
说到这里,所谓的地产资深人士,难道我们就真的那么优秀吗?我看未必,只不过多入行几年,履历上漂亮些,嘴里蹦出来的几个词儿专业一点儿而已。
在当下前所未见的市场情况下,我们同样未知,同样迷茫,同样不知所措。所有的地产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知道身边有寄望市场、押宝政策、盲目乐观的同行,而我本人一度也对分析宏观乐此不疲,但发觉真正能解决自身问题的还是我们自己,因为市场是无情的。
身边还有一类消极应对、百思而无一动最终仍不得其解的同行,这更可怕,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对不起你的老板和合作伙伴。
而我本人的心态呢?就像我的签名“地产江湖,孤独守望”,有消极,有无奈,更有一份坚持。
SO,HOW?
就像今天跟我的一个项目经理聊天时说的一样。是时候收拾心情,以归零的心态奔向战场了。
不妄谈市场,不虚妄政策,不华而不实,不铤而走险,不盲目抱怨,不消极等死,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方为出路。此谓执行力。
举个今天我们团队的案例。今天案场有一暖场活动,规模不大,目标客群是本月来访梳理出的意向客户,力争现场逼定。前两天案场经理就请置业顾问报数量、做客户分析、邀约,结果今天因为天气原因只有预计到访量的六成,成交效果也很差,其中有客户带钱来定却因为价格没能成交。虽然经理和置业顾问都做了他们该做的,但我认为只是常规动作,在眼下的市场还远远不够。
是否可以提前几天把客户的情况摸得更透些?购买用途、活动几人到场、决策人是否到场、意向房源、心理价位、购买抗性、谈判策略、付款方式、话术模拟、SP演练等,知道今天有雨可否提前一天电话或短信提醒表达温暖,可否带伞出门路口迎接等等。
此案例仅为抛砖引玉。也许您做的已经远远超过上述妄谈之策,非常好,我们虚心学习;如果您想到了但暂未做到,那正好,我们一起脚踏实地;如果您连想都没想,没关系,我们一起头脑风暴。
结尾。同样借用李伟总在《地产营销些些悟》的主题演讲中的一句话送给自己,送给一品行的小伙伴们,也送给所有的地产同行们。
「地產人得是思想家,但更得是手藝人。」
作者微信微博:ForestLiu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