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出亲子之间的信赖关系,让育儿变得快乐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家长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就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氛围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也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说到家庭教育,很多年轻父母只是搜罗、收集、学习具体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只重视对孩子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不重视无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就是说不重视优良家风的培养和建设。这充分表明,很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表面的,片面的。比如有时候想孩子听话,就大声指责批评,甚至动手打,结果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却没有一点作用;家长天天打牌,却叫孩子去学习、去读书,但孩子是不是会想打麻将、打牌应该是件好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天天都在做,但读书他们都没有在读。
其实,我们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父辈究竟给我们后人说过什么话,记得住的并不多;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长期生活的那个家庭印记或痕迹。这说明,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的影响比具体的教育活动给人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
《和打骂溺爱说拜拜》书中,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的实战派专家,北西雅图学院教育课程主讲人伊丽莎白·克拉里,融合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相信必将能指导父母调整自身行为,帮家长摆脱打骂或溺爱的育儿方式,跟孩子实现更好的互动,从而培养出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
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美国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说家,畅销书作家,1979年出版《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一书,一炮而红,常年应邀在美国和日本各大教育论坛发表演讲,并应邀参加《奥普拉脱口秀》(等全国性电视节目。先后累计出版超过三十种家庭教育畅销书,其所著《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经典读物。
为什么你们家的孩子总不听话?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幸福、适应力强、意志坚定的人,希望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作出明智的决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这些目标应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孩子的快乐,适应力与意志力的程度,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用心照顾孩子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我们操心太多了,比如孩子还未开口,你就提前满足了他的一切需求;孩子一伸手,你就大喊“放着我来”,生怕他磕伤碰伤;喂饭、帮穿衣服、递玩具,甚至连摔倒了都用不着自己爬起来,那么孩子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如何成长?小时候对孩子那么娇惯,长大后他独断专行,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邻居家小姑娘娇娇五岁了,牙刚长好就得了龋齿。娇娇刚会说话那会儿,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巧克力,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缠着爸爸妈妈给买巧克力,下班回来就翻他们的包,看不到巧克力就哭闹。巧克力吃多了对牙不好,娇娇妈给她立规矩,一周只吃一次,可每次都没能坚守住底线。娇娇是个倔强的小姑娘,想要做的事情必须得满足,不然就发脾气,各种哭闹,厉害的时候还躺在地上打滚,扶都扶不起来。
当妈的有几个忍心让孩子受委屈呢,在孩子的撒娇卖萌和撒泼打滚下,真能不动摇的都是少数。我们的失败之处就是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又亲手打破规矩,而正是由于我们的言行不一,孩子才难以管束。
我们会经常听到家长难过地说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很多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都用一种居高临下、愤怒、挖苦的语气。即使不是故意的,这也会给孩子一种心理压力,让孩子也以同样的语气对家长讲话。很多时候,有的孩子非常的不听话,经常犯错惹父母生气,于是家里的父母便会体罚孩子,殴打,责骂,让孩子下不为例。其实研究表示,体罚会使得孩子发育受到损伤,甚至会降低孩子智商。
其实,孩子种种“不守规矩“的背后,是有不少深层原因的。
教育孩子应该学会帮孩子建立“规矩”,但是“立规矩”不应该是以语言的批评或打骂来完成,而是手把手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去体验,去建立秩序。比如我们总是告诉他们玩完了玩具要收放到固定的地方,但我们却从来没陪他们一起整理过玩具,也没有示范给他们看过。当我们从来没教过或引导孩子了解秩序的时候,他们就会反复“犯错”。当球拿在手上的时候,他知道是要拍在地上的,而不是往别的地方扔的,这就是秩序,这也是我们示范给他们看的。
某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培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只要表扬就行了。”孩子会站在姥姥身后,用小手轻轻的给姥姥捶背就要表扬;会帮妈妈端来洗脚水给妈妈洗脚要表扬;碰到好吃的东西,知道给每个人都分一份也要表扬; 碰到好玩的玩具,可以和小朋友一块玩也要表扬; 玩完玩具,能主动把玩具收拾好还要表扬; 从外面回来,能够自觉地洗手,晚上睡觉前能自己洗脸、刷牙、洗脚更要表扬……
表扬也有表扬的艺术。表扬可以理解为夸奖,但单纯的夸奖不如鼓励。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
我们要能发现和培养出孩子做某件事情的特长,使这件事情成为孩子的“专利”,常常赞扬他,鼓励他越干越好。
所有的教育和培养,都是要求教育者先以身作则
中国古代的故事中讲到: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如何修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的成人成才,连续搬了好几次家,只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孟母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甚至通过“断织督学”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半途而废的危害。从此孟子孜孜不倦,刻苦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了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身心,还要聪明伶俐。如果孩子看起来和自己理想中的不一样,父母就会觉得培养的很失败。用完美的标准看待孩子,心中就会充满压力,变得急躁起来。其实,孩子的个性本就不相同,绝对不会全部都行动一致。母亲要以孩子现有的样子就是满分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相信孩子的本性、认可、赞赏孩子自身的成长,要以无条件的爱来爱护、尊重孩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映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作为家长要明白,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义重大。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喊“你给我看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不时发出开怀的大笑,这能让孩子安心看书吗?当你自己一边玩着麻将一边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你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的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半躺在沙发上,两脚放在茶几上。你注意观察一下,这很可能就是他爸爸坐沙发的姿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每一分钟对孩子而言都是珍贵的,只要我们用心,用爱去灌溉,就会给孩子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和打骂溺爱说拜拜》必将能指导父母调整自身行为,帮家长摆脱打骂或溺爱的育儿方式,跟孩子实现更好的互动,从而培养出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